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精编版

2025-08-23
999+
152KB
5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
抑郁障碍的概念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
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
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
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
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
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
抑郁症至少有 %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
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由于抑郁症诊断概念及分类上的意见
分歧,特别是早期的研究未将单相抑郁症和双相障碍分开,故所报道的患病率
和发病率数字相差甚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在其建立的流行病学调
查地,进行调查,发现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
%,恶劣心境为 % ,。 年的另一项调查表明,抑郁症的
终生患病率 !%,其中男性为 !%,女性为 %,恶劣心境为 "%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以 ( 个城市为中心的全球性
合作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就诊者中的心理障碍,发现患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达
(%。在 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黎巴嫩、韩国、中国台湾等
的对 个体的社区调查,发现各国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相差悬殊,中国台
湾仅为 (%,而黎巴嫩高达 %;年发病率在中国台湾为 %,美国新泽
西则为 (%)*'"。
我国包括台湾及香港抑郁障碍流行病学
世纪 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过
低。由于 +, 及+-),Ⅲ 的问世,修订了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我国精神病学
界对心境障碍的诊断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国内调查也显示抑郁障碍的患病率
呈现上升趋势。%&的多中心全球合作研究中,上海调查表明,在综合
医院内科门诊的抑郁症患病率为 %,恶劣心境为 "%。台湾、香港等地华
人的抑郁症患病率也较低,台湾人群中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 ( %
)*,",远低于其他亚洲地区韩国 倍于台湾地区。在对中国台湾老年
抑郁症患者的 项横切面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显示,抑郁症的患病
率为 "%,农村的抑郁症发病危险率为 (!%,高于城市的 "
%,远低于西方国家的患病率,。
我国抑郁障碍防治现状和任务
抑郁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的影响
抑郁障碍可显著影响个体的心身健康、社会交往、职业能力及躯体活动。抑郁
障碍患者与无抑郁障碍者相比,前者对自身总体健康状况的评价较低,躯体功
能受限程度严重。评估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的两项为期 " 年的随访研究显示,
有(%和 %的患者存在躯体及社会功能的减退。抑郁障碍相关的心理社会功
能损害包括:不能上班,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谐以及亲子关系问题等。最
重要的是,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增高, /抑
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抑郁症患者最终自杀成功。自杀在
青年及老年人中发生率较高,认为可能与酒精和药物滥用率的增加有关。目前
研究证实,自杀死亡者中 %~%患者死前至少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
诊断,其中主要是抑郁症,占全部自杀患者的 (%~!%。美国的资料显示,
抑郁症人群中的年自杀率为 / 万,它是一般人群自杀率/ 万的
倍,中国的年自杀率已达 / 万 年,并且农村自杀率高于城市 ~
倍,尤其是农村年轻女性的自杀率达 ~((/ 万,其中相当部分系抑郁障碍
所致。国内最近的一项研究,对 (! 例自杀死亡者做心理解剖,发现 "%有精
神疾病,%为抑郁症+$,。
抑郁障碍的疾病负担
%&的全球疾病负担./+的合作研究,分析了 年、并预测了
年各国的疾病负担。发现 年全球疾病负担的前 (位排序为:下呼吸道感染
围产期疾病、腹泻、+-、抑郁症,抑郁症列第 (位;而在 (~ 岁年龄组的
前 位疾病中,有 (项为神经精神疾病抑郁症、自杀与自伤、双相障碍、精
神分裂症和酒/药物依赖。全球的神经精神疾病负担中抑郁症、自杀分别为
!%、(%,高居榜首;抑郁症占伤残调整生命年+01的,抑郁症和
自杀占 (,提示抑郁症、自杀/自伤是精
神障碍中导致疾病负担损失最大的问题,应予以重视。研究还预测,到 年
抑郁症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预测从 年至 年中国
的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将从 %增至((%,加上自杀与自伤,将从 %升
至%,占全部疾病负担的/(。精神障碍与自杀所占疾病负担将名列第
、位%,而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列第 ~(位。
抑郁症、自杀与自伤,以及老年痴呆的疾病负担明显增加,而抑郁症仍是精神
疾病负担中的最主要问题 年为 %,预测 年将为 !%。抑郁障碍
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沉重的经济负担。每
年抑郁障碍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咋舌。美国总的健康费用中%用
于治疗抑郁障碍,高达 亿美元;其中仅 亿美元%是直接医疗费用,
其余 亿美元则 是 因 患 者 致 病 或 致 残 后 所 造成 的 各 种 损 失 。# 培及
-$在英国所调查的结果显示,抑郁障碍所带来的间接损失高达
亿英镑,占总经济损失的%;而直接治疗的花费,如住院费、综合医院或专
科医院的就诊费用及家庭看护费等,只是其中极少的一部分。
我们面临的任务
近年来,抑郁障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抑郁障碍如给予及时恰当
的治疗,则能提高临床治愈率,但目前诊治的情况不容乐观,对抑郁障碍的总
体识别率较低,尤其是在综合医院。%& 的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 个不同国
家或地区的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平均为(("%,中国上海的识别率为
%,远远低于国外水平。大多数抑郁症状并未引起患者、家属及医生的重视,
大多数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障碍被忽视,而抑郁障碍引发的自杀自伤和药物、
酒精依赖问题等的治疗/干预率则更低。抑郁障碍具有高复发的特性,近期研
究显示其复发率高达 %。因此临床医师要充分认识,及时予以识别和处理,
提高对抑郁障碍的识别率,提供不同途径使他们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改善其预后,降低直接与间接经济损失。对抑郁障碍的治疗要有针对性,自始
至终、全面改善或消除抑郁的核心症状,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工作、学习、生
活,最大限度的减少复发。同时应提高人群对精神健康的重视意识及对精神疾
病的正确认识,纠正不正确的看法,消除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促使患者主动
就医治疗。全社会应争取不断改善抑郁障碍的防治,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改善
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负
担。
抑郁障碍的危险因素
抑郁障碍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在有的病例中某方面的因素对
于抑郁障碍的发生起到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另一些病例中许多
因素对于抑郁障碍的发生共同产生影响。认识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
开展对抑郁症的预防及做到早期识别,同时有助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并
判断患者的预后。应注意,抑郁障碍所具有的负性情绪往往又会促发其他精神
和躯体障碍,而后者又会反过来加重抑郁症状或使抑郁障碍的治疗及预后复杂
化。
抑郁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抑郁障碍的发生与遗传素质密切有关。家系研究发现亲属同病率远高于一般人
群。血缘关系越近发病一致率越高,父母兄弟子女发病一致率为 %~%,
堂兄弟姐妹为(%。双生子研究发现双卵双生的发病一致率 %~%,单
卵双生为 "%~(%;寄养子研究发现患者的亲生父母患病率 %,养父母仅
为%,提示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在抑郁症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大约有%~
!%的患者有遗传倾向,即大约将近或超过一半以上的患者可有抑郁症家族史。
因此抑郁症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发生抑郁症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
群。关于其遗传方式,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多基因遗传。
性别因素
成年女性患抑郁障碍的比例高于男性,其比例约为:。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
与性激素的影响、男女心理社会应激的不同以及对付应激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有
关。女性往往较男性生活更为艰难,遇到应激事件更多,常处于负性体验之中,
又缺乏有效的应付对策。另外,妇女分娩后由于内分泌的影响也容易引起抑郁
障碍。
儿童期的经历
儿童期的不良经历往往构成成年期发生抑郁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调查发现,
以下一些经历与成年后患抑郁症关系密切:①儿童期双亲的丧亡,尤其是在学
龄前期;②儿童期缺乏双亲的关爱例如在儿童期由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父母
分居两地、由于父母的工作或其他原因使儿童本人长期寄养在祖父母处或全托
幼儿园或寄读学校等;③儿童期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④儿童期的其他不
良经历如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父母过分严厉、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
往等。
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中具有较为明显的焦虑、强迫、冲动等特质的个体易发生抑郁障碍。
具体表现为过分疑虑及谨慎,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或表格过分关注,力
求完美,道德感过强,谨小慎微,过分看重工作成效而不顾乐趣和人际交往,
过分拘泥于社会习俗,刻板和固执;或表现为持续和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或
在社交场合过分担心会被别人指责拒绝;或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或回避
那些与人密切交往的社交或职业活动等。
( 心理社会环境
摘要:
展开>>
收起<<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1抑郁障碍的概念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抑郁障碍主要包括:抑郁症、恶劣心境、心因性抑郁症、脑或躯体疾病患者伴发抑郁、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伴发抑郁、精神病后抑郁等。抑郁症至少有10%的患者可出现躁狂发作,此时应诊断为双相障碍。2抑郁障碍的流行病学及防治现状2.1国际抑郁障碍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