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2025-08-23
999+
70.5KB
1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
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
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
治疗手段。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
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设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入治
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
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
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工作。
第二部分 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安全性
一、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一)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
ICS是目前最强的气道局部抗炎药物,它通过对炎症反应所必需的细胞和分子产生影响
而发挥抗炎作用。ICS的抗炎机制可分为经典途径(基因途径)和非经典途径(非基因途
径)。经典途径是指激素与胞质内的激素受体(简称胞质受体)结合,并转运进入细胞核后影
响核酸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非经典途径是指激素与细胞膜激素受体(简称膜受体)结合,
在数分钟内生效;高剂量的ICS能够有效启动数量少、亲合力弱的膜受体快速通道。国内已
上市的ICS为布地奈德(BUD)和丙酸倍氯米松(BDP)。其他如丙酸氟替卡松、环索
奈德等雾化剂型尚未在国内上市。
1、BUD:BUD是第二代吸入性不含卤素的糖皮质激素,其药理基础基于16 α、1
7α位亲脂性乙酰基团及碳21位游离羟基。16 α和17 α位的亲脂性乙酰基团增强糖皮质
激素受体亲和力,增加了在气道的摄取和滞留,且全身消除快,相比于第一代糖皮质激素气道
选择性更强,具有较高的局部/系统作用比。独特的酯化作用可延长药物在气道的滞留时间,
具有高气道选择性并降低全身作用风险 。BUD适度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能更容易通过气道上
皮表面的黏液层和细胞膜,快速发挥抗炎作用,尤其适合急性期时与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S
ABA)联用。BUD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1%,而首过消除高达90%。此外,BU
D混悬液的药物颗粒在电镜下显示为平均直径为2~3 μm的细小类圆形表面不规则微粒,可
最大限度地增大药物表面积,提高雾化效能。
2、BDP:BDP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代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BDP为前体药物,
在酯酶作用下活化裂解,部分生成具有活性的17-单BDP(BMP)而发挥其药理作用,
部分生成无活性的21-单BDP。BDP在体内裂解所需的酯酶在肝脏、结肠、胃、乳房和
大脑及血浆组织等部位也有表达,在肺外组织中活化的BDP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密切相关。
BDP的水溶性较低,导致其在支气管黏膜的黏液层溶解缓慢,因此其肺部吸收过程受限于黏
液溶解速率。BDP和BMP的口服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3%和26%,而首过消除在7
0%左右。此外,BDP混悬液的药物颗粒在电镜下显示为长约10 μm的针状,该颗粒形状
会降低雾化效能(参见第一部分的“影响雾化效能的主要因素”)。目前国内常用ICS的药理
学特性见表2。
表2 目前国内常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药理学特性
(二)支气管舒张剂
1、选择性 β2受体激动剂:β2 受体激动剂是临床最常用的支气管舒张剂,根据其起效时
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SABA 与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LABA)两种。目前临床上雾
化吸入所用制剂主要为SABA。SABA制剂的共同特点是起效迅速、维持时间短,代表药
物有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有文献报道,特布他林对 β2 受体选择性及对肥大细胞膜的稳定作
用均强于沙丁胺醇。
2、胆碱受体拮抗剂:根据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短效胆碱受体拮抗剂(SA
MA)与长效胆碱受体拮抗剂(LAMA)两种。目前临床上的雾化吸入制剂主要为SAMA。
异丙托溴铵为常用的SAMA吸入制剂,该药为选择性胆碱M 受体拮抗剂,由于其阻断突触
前膜上M2受体可促使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因而部分削弱了阻断M3受体所带来的支气管
舒张作用。常用雾化吸入SABA及SAMA作用时间见表3。
表3 常用雾化吸入短效SABA、SAMA的作用时间及受体选择性
另外,临床有吸入性复方异丙托溴铵制剂,其2.5ml溶液内含有异丙托溴铵0.5mg
和硫酸沙丁胺醇3.0mg(相当于沙丁胺醇碱2.5mg)。需注意:复方异丙托溴铵不能与
其他药品混在同一雾化器中使用。
(三)抗菌药物
临床上用于雾化吸入的抗菌药物有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β-内酰
胺类的氨曲南、头孢他定,黏菌素,抗真菌药物二性霉素等。雾化吸入抗菌药物的特点是吸入
后肺部浓度高,全身不良反应少。抗菌药物雾化吸入多应用于长期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支气
管扩张症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院内获得性肺炎,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由于目前
我国尚无专供雾化吸入的抗菌药物制剂,不推荐以静脉抗菌药物制剂替代雾化制使用。有些静
脉制剂中含有防腐剂(如酚、亚硝酸盐等),吸入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发作。
(四)祛痰药
1、N-乙酰半胱氨酸:可降低痰的黏滞性,并使之液化而易于排出。近年来,多项研究
结果提示,雾化吸入N-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尤
其适用于早期患者 。
2、盐酸氨溴索:可降低痰液黏稠度,增强支气管上皮纤毛运动,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此外,还有镇咳作用。盐酸氨溴索雾化剂型在国内尚未上市。常用雾
化吸入药物及推荐剂量见表4。
表4 常用雾化吸入药物及推荐剂量
二、常见雾化吸入药物的安全性及药物的相互作用
(一)常见雾化吸入药物的安全性
1、ICS:ICS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全身给予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的发
生与药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入循环的生物利用度有关,而这部分取决于ICS的药动学、
吸入装置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研究显示,ICS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无明显抑制作用,
对血糖、骨密度影响小。长期研究(数据来源于BUD)未显示低剂量雾化吸入ICS对儿童
生长发育、骨质密度、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局部不良反应包括声嘶、溃
疡、咽部疼痛不适、舌部和口腔刺激、口干、反射性咳嗽和口腔念珠菌病,通过吸药后清水漱
口可减少其发生。其中,BUD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可用于4岁以下儿童使
用的雾化吸入激素,也是妊娠安全分级为B类的糖皮质激素(包括鼻用和吸入制剂)。两种I
CS的常见不良反应见表5。
表5 常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支气管舒张剂:吸入 β2 受体激动剂虽然具有较强的受体亚型选择性,但是过量或不恰当
使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骼肌震颤、头痛、外周血管舒张及轻微的代
偿性心率加速。罕见过敏反应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支气管痉挛、低血压、虚脱等。
吸入 β2 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引起口部和咽喉疼痛及支气管痉挛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现象 。胆碱
M 受体拮抗剂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恶心、口干、心动过速、心悸、眼部调节障碍、胃肠
动力障碍和尿潴留等。和其他吸入性支气管舒张剂一样,有时可能引起咳嗽、局部刺激,极少
情况下出现吸入刺激产生的支气管痉挛。偶有变态反应如皮疹、舌、唇、和面部血管性水肿、
荨麻疹、喉痉挛和过敏反应。几种吸入性支气管舒张剂的常见不良反应见表6。
表6 几种吸入性支气管舒张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二)药物相互作用:联合雾化的协同、配伍关系
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各种药物在同一雾化器中配伍使用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可更好地提高治疗
效果和安全性。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的复方溶液说明书注明不能与其他药物混同在
同一雾化器中使用。
第三部分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
一、哮喘
摘要:
展开>>
收起<<
文章摘要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指出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空气污染和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呼吸系统疾病防控面临严峻考验。雾化吸入疗法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我国许多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不规范之处影响患者疗效。共识详细介绍了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安全性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舒张剂、抗菌药物和祛痰药等。各类药物各有特点如布地奈德和丙酸倍氯米松是常用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是常用的短效受体激动剂。共识还提供了哮喘、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症等呼吸疾病中雾化吸入疗法的具体应用策略和药物推荐。此外共识强调了雾化吸入疗法的注意事项包括气溶胶相关注意事项和雾化吸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共识对非雾化剂型的使用原则进行了警示说明指出传统的“呼三联”等非雾化制剂不适合雾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