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专家共识》(2019)要点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
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临床多以特
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为表现,一旦发病,
病死率几乎 100%,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人的狂犬病
99%由犬咬伤传播,加强犬的管理、给犬接种狂犬病疫苗,是防控
狂犬病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策略。及时、规范的暴露后预防(PEP)
处置是预防狂犬病的最 有效策略。
2018 年 4 月,WHO 发布了 2018 年狂犬病疫苗立场文件,基于
狂犬病相关研究的最新证据,更新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程序。
一、狂犬病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于单股负链病毒目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
二、发病机理
狂犬病病毒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在被
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 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
外周神经系统。病毒沿轴突上行到背根神经节后,在其内大量增
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人狂犬病潜伏期通常 1~3 个月,可短至数天,极少超过 1 年。
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 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
关。病毒数量越多、 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
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
三、狂犬病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从感染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多
数为 1~3 个月, 1 周以内或 1 年以上极少。
2.前驱期:一般为 2~10d,通常有不适、厌食、疲
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 、
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
3.急性神经症状期:一般持续 1~3d,分为狂躁型与麻
痹型。狂躁型病例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咽肌痉挛、
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麻痹型病例无典型的兴
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继而出
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大小便失禁等。
4.麻痹期:一般持续 6~18h。
5.死亡:病例麻痹期后很快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二)诊断标准
有流行病学史,并符合狂躁型或麻痹型狂犬病临床症状者,
即可诊断为临床病例。在此基础上,满足任意一项实验室检测结
果阳性者,即可诊断为确诊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