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胰肾联合移植现状

2025-10-13 999+ 51.5KB 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胰肾联合移植现状
-适应证、外科技术和结果
明长生1
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
远远落后于肾、心脏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
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腺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
植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
一、胰、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
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胰、肾联合移植作为治疗 1型糖尿病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1]。但 2
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患者是否接受胰肾联合移植,以往存在较大争议。由于 2型糖尿病同时存在
胰岛素阻抗和胰岛素相对不足,理论上,功能完全正常的胰腺能克服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阻抗,因此,
2型糖尿病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亦是胰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明尼苏达大学报告[2]17 2 型糖尿病患
者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或单纯胰腺移植,术后均停用胰岛素,与 1型糖尿病受者比较,受者及移植胰存
活率、远期糖代谢状况均无明显差异。近年来,2型糖尿病接受胰腺移植的比例呈增多趋势。UNOS
料显示,2000-2004 年接受 SPK 2型糖尿病受者上升至 7.2%SPK 术后,1型和 2型糖尿病的受者和
移植胰 1年存活率无明显差异[3]
中国糖尿病发病率约为5%, 现有糖尿病患者5000万以上,90%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约占10%。
因此,中国施行的胰肾联合移植受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较欧美国家大。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报
25例胰肾联合移植,1872%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疗效好,无胰岛素抵抗及细胞功能衰竭现象
[4]。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施行的50例胰肾联合移植中,2 14例,占28%,除1例术后早期发生移植
胰血管并发症外,其余受者移植胰均恢复正常功能。与1型糖尿病受者比较,虽然2型糖尿病受者术后
腹血糖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显著延长(21.4 12.3 vs 11.10 5.97)d,但并不影响远期疗效。出院后,
受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可维持在正常范围,疗效良好。值得注意的是,2型糖尿病受者移植时
的年龄较大、糖尿病血管病显著,移受者评估选择更谨更严格,否,移植术后发生
血管并发症[5]
、胰肾联合移植的外科技术
1.供体器官的切取修整
供体用腹主动脉插管,用UW液灌注,整块切取肝脏、全胰、十二指肠双侧肾脏,注意
切取双侧髂血管用。修整时,胰腺、肾脏分肾由医生同时修整沿十二指肠球部和
胰上缘仔游离、结总管,注意损伤供营养血管。距供胰上0.5-1cm
门静脉管。游离肝总动脉和肝动脉时,注意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有无异。
异是左动脉自胃左动脉,肝右动脉肠系膜动脉。肝动脉异时,在近腹腔干
断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起始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主要部分留给肝,将胃十
二指肠动脉与肝总动脉残端端合,或将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端端吻合。如供动脉
异,酌情重建供肝和胰血管。胰上缘门静脉残端与一段髂静脉静脉端端吻合,将门静脉
约延3-5cm。于胰处保留十二指肠8-10cm,用胃肠闭(GIA-Stapler)或工缝闭十二
指肠近、远紧靠尾切[6]
2. 移植胰腺外分泌处理方式
移植胰外分泌的处理是胰腺移植的焦点问题。1966Kelly [7]施行的全球首例临床胰、肾联合移植,
为胰肠引流。由于难以制的排斥反应和胰外分泌引起严重并发症,导致移植失败。此后,
们探索了如胰管腹腔内开放术、胰液胃引流术、胰液输尿管引流术、胰管堵塞等术式,均解决
引流问题80年代中期,膀胱引流术式问世,大大降低了移植胰排斥反应发生率和与胰肠引流术式
1作者单位: 430030 武汉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 教育/生部器官移植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外科并发症,其是腹腔内化脓感染,显著提供了SPK的存活率,因此,很快成为全球最常用
标准术式。90年代中期以,胰液膀胱引流术式在美国约占胰腺移植的80%~90%。但是,胰长期
尿排出,引起慢性尿道感染、出血性膀胱炎等并发症达62% [8,9]。移植已有尿流动力学异常的受者,
尿并发症发生率高达79%[10]。约14%以上的病例因远期尿并发症需再次手术转换为胰肠引流,
手术也易引起外科并发症,死亡 [10]。尿远期并发症成为胰腺移植手的问题
10年来,莫司霉酚酸酯等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能有效预防移植胰腺的排斥反应,
其是在胰肾同期移植(SPK),血肌酐的改亦有于移植胰排斥反应的监测, 肠引流膀胱引流两
术式的排斥反应发生率,已无明显差异[3]一方,移植外科技术进一成熟,胰肠引流术和
膀胱引流术式的技术失败率,也非常接近,分10% 8%。因此,更符合生理的胰肠引流术式
所占比例已超过80%,成为多的移植中心首选术式[3]
2000年以,施行胰腺和胰肾联合移植68例,胱引术式[4, ,11~14]个别病例
为胰液肠引,疗效数病例长期存活。2000120089,施行胰肾联合移植169例,
其中胰液肠引流113例,占66.9%。胰引流术式技术相对较复,手术失败率较膀胱引流术式高,
术后肠漏、胰严重腔感染早期并发[6]。因此,提高肠引流术式胰肾联合移植
成功率关键在于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器官移植研究所选择更符合生理功能的
肠引流术式作为首选术式,而且仅将物十二指肠与受者空肠仅侧侧吻合,不作Roux-en-
Y合。术式简化了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腔污染机[6],并可膀胱引流术式引起
的远期并发症,术后早期发生肠漏、胰严重腔感染等并发症。
3移植胰腺分泌回流方式
移植胰分泌回流方式包括体循环静脉回流SVD门静脉回流PVD两种理论上,胰外分
肠引流加PVD术式PVD1)可胰岛素直接入体循环导致
脂质代谢及由此引起动脉硬化;2胰岛素直接进肝脏于胰岛素发作用,
进糖代谢,以免胰岛素抵抗3移植胰复合在肝脏处理
排斥反应的发生[15-17]
Philosophe[15]回顾性分析了两种静脉回流方式的的疗效PVD54)和SVD63例)两组SPK
术后移植胰3存活率接近,分74 %76 %,但PVD移植胰排斥反应的发生率9 %,显
SVD45 %(P0.01),PVD发生排斥反应的程度亦明显SVDPetruzzo[18]连续
40SPK了前瞻性研究,术SVD19PVD21例,两组免疫抑制方相同,随
访3年的结果显示服糖耐量试、空腹胰岛素、C-甘油三平、者和移的存
活率、排斥反应和外科并发症发生率间 的 差异 均,结果PVD
SDVUNOS1999—2003ED23.5 %SPK27.4 %PAK
PVD方式。采取PVD方式的SPK采取SVD方式的SPK术后移植胰腺1年存活率分87 %84 %
采取PVD方式的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K)和采取SVD方式的PAK74 %77 %两种方式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PVD方式和SVD方式排斥反应所的移植胰腺功能率分1.8 %1.6 %
差异亦无统计[3]无大病例资料证明PVD方式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
势,高胰岛素血症对移植患者代谢途径的影响清楚因此,有移植胰腺静脉回流方式对免疫
排斥反应、代谢以及移植长期存活率的影响,无糖尿病并发症接受单纯胰腺移植的病例进行
前瞻性、随性、标准化研究[18]
在中国,门静脉回流术式普遍用,已有临床尝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报
门静脉回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手术均得成功,出现外科并发症,其中例术后早期感染
[20]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施行4例门脉回流式胰肾同期联合移植,围手术期死亡1例,3例长期存活[21]
、胰、肾联合移植的疗效
196612200412,全胰腺移植和胰、肾联合移植已超过23 000例,其中80%以上为SPK
胰腺有功能存活长者已22年。90年代中期以来,胰肾联合移植的受者及移植胰存活提高,已
逐渐接近肾移植和肝移植,其是SPK存活率明显高于PAK [3]胰腺移植处和美国器官
摘要:

中国胰肾联合移植现状-适应证、外科技术和结果明长生1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远远落后于肾、心脏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腺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一、胰、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胰、肾联合移植作为治疗1型糖尿病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1]。但2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患者是否接受胰肾联合移植,以往存在较大争议。由于2型糖尿病同时存在胰岛素阻抗和胰...

展开>> 收起<<
中国胰肾联合移植现状.doc

共4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