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

2025-10-13 999+ 18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 完整版)
1.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史:
  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
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心室颤动(室颤)。室性心律失
常多发生于诊断明确的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在心脏正常
的人群也并非少见。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可能无症状,
也可能有明确的心悸或黑蒙,甚至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
制包括正常自律性增加、异常自律性、由早期与晚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
活动和折返[1-2]。
  室性心律失常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阜外医院华伟与张澍等的调
查研究表明,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 41.84/10 万人,若以 13 亿人口
推算,我国猝死的总人数约为 54.4 万人/年[3]。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尽管非
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从经济学、治疗效果、以及医疗资源
配置上,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地位仍然不可动摇。我国常用的抗心
律失常药物包括 β 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维拉帕米、利多卡
因、索他洛尔和胺碘酮等。尽管 β 受体阻滞剂对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
效果并不好[4],但因不良反应低,因此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普罗帕
酮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德国引进中国市场,常被应用于治疗室早和非
持续性室速患者。索他洛尔可明显延长 QT 间期,国内一些医生与患者因
过度担心该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应用谨慎,导致进口的索他洛尔退出
中国市场。胺碘酮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引进我国以来[5],虽然有明确
的心外不良反应,由于其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目前仍是室性心律
失常尤其是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药物。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中药可能发
挥着的作用。20072008 年展的“参松养胶囊心律失常抑制
SSCAT)、20122014 年的“参松养胶囊治疗中度心能不良
发室早研究和 20122015 年的“参松养胶囊治疗性心动过
并症状性室早研究”均机、双盲、对的多中心临床研究[6-
8]。3 研究结果显参松养胶囊可有效制无或有结构性心脏病
患者的室早,尤其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早和性心动过缓合并症状性室
早的患者,参松养胶囊可有效少室早负荷改善能和
度地提升窦性心律患者的心室率。
  我国应用器械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于 1991 年,该年 4 月苏州医学院
附属医院(现为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蒋文平等与心
科合作为 1 例扩病患者经胸手术植入了中国1台植入型
转复除颤ICD)[9]。1996 年阜外医院华伟首次报道经静脉植入
ICD 治疗性室性心律失常[10]。自此,我国大医院相继开
项技术且植入例呈逐年增加趋势。中国大近 2 年年约有 4000
以上患者了 ICD 治疗。我国人口多,与美发家相比,我国
ICD 的治疗率仍然很低。全皮下 ICDS-ICD)于 2014 年在我国
临床应用,华伟与张澍等于年的 12 23 为 1 例三尖瓣下移伴狭
关闭全行瓣膜治疗的患者植入了 S-ICD[11]。关信息
表明,国目前有 110 多患者了 S-ICD 治疗。可穿戴式除颤
WCD)是提供短期体外自动除颤能的可穿戴装置,毋需手术植入
便移除。临床上主要用于有心脏性猝死风险,但期内无 ICD 植入
,或有期内不能新植入更换 ICD 的患者。2018 年 6
28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率在国内将 WCD 应用于临床
[12]。至国内60的患者了 WCD 治疗。
  我国应用导管消融技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开始于 1990 年。陈湛和张
英川[13]当时采用导管电灼治疗持续性室速患者 4 ,包括风湿性心
脏病和室壁瘤患者,2 例消融获得了成功。1994 年等[14]
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成功治疗 5 例特发性室速。2001 年阜外医院道的
190发性室速消融成功达 90.2%[15]。与发性室
性心律失常不,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成功率较低。
标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了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成功率。在

标签: #心律失常

摘要: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2020完整版)》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室扑、室颤多发生于结构性心脏病和离子通道病患者但正常人群也并不少见。其临床表现差异大危害极大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类。药物治疗地位不可动摇常用药物包括受体阻滞剂、美西律、普罗帕酮等。中医中药也有一定作用如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控制室早。器械治疗方面我国始于1991年植入例数逐年增加但与欧美相比治疗率仍低。导管消融技术始于1990年三维标测技术提高了成功率。研究证实交感神经激活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肾动脉消融有助于减少其发作。未来需遵照指南进行危险分层以确定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加强导管消融技术学习与培训。我国是否建立“室速网”和“室速监测单位”值得探讨。此外我国还需加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探索多组织全国性多中心临床试验。

展开>> 收起<<
中国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发展历史与展望.doc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