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治疗现状(一)

2025-10-13
999+
15.88KB
3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黄褐斑的治疗现状(一)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慢性难治性色素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面部对称性色素过度沉着
为形状不规则,颜色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
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部和颊部 1]。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比例约为
1 92]∶。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黄褐斑发病机理复杂,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
楚。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妊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血清铜含
量,口服避孕药,内分泌失调,子宫卵巢疾病,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激素治疗,酪氨酸功能障碍,
化妆品,光敏性药物,氧自由基,皮损区微生态改变,抗癫痫药及情绪波动等。在上述诸因素
中内分泌失调、遗传和紫外线照射被认为是发病主要原因。黄褐斑几乎是所有种族共患疾
病,但以居住在紫外线照射强烈地区的Ⅳ-Ⅵ型肤色的人,尤其以亚洲人和西班牙人为多
2,3]。由于黄褐斑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们的面部美观,给患者身心带来一定影响,临床治疗
方法多样化,现将目前的黄褐斑治疗方法综述如下,以供参考:
1、局部药物治疗
1.1 遮光剂:患者外出可以使用遮光的工具(如伞、太阳冒)或在曝光部位外涂宽光谱的遮
光剂(如 5%氧化锌霜和 5%对氨基苯甲酸霜),减少紫外线直接照射在患处。遮光剂分为
物理和化学遮光剂,它不但能遮挡阳光还能起到皮肤美容的功效。
1.2 脱色剂的使用:黑素的多少决定皮肤色素的深浅。目前应用最广泛、研究最多的治疗色
素增加性疾病的药物是酪氨酸酶抑制剂。这是因为酪氨酸酶作为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 ,其异
常过量表达可导致人体的色素沉着性疾病。酪氨酸酶的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的
活性而达到抑制黑色素合成。它主要有含酚基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巯基化合物等 4]。
1.2.1 含酚基化合物:羟基苯甲酸和羟基苯甲醛对酪氨酸酶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5%的氢醌
酸又名对苯二酚,与酪氨酸酶的底物酪氨酸结构类似,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抑制
酪氨酸转化为黑素,减少黑素的合成。它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治疗黄褐斑药物之一。最佳
浓度为 3%,最合适的赋形剂是水醇基质(等量的丙二醇和无水乙醇)。常用方法是 2次/d 外
用,8-10 周5]。副反应有接触性皮炎、外源性褐黄斑等 6]。目前常用的衍生物有:3%氢醌单
戊酸酯霜,本品是氢醌与戊酰氯在催化剂作用下酯化制得,性质较氢酸稳定,脱色力更强;对二
酚单丙酸酯(MPHQ)是氢酸的一种脂肪酸酯,由氢醌和丙酸反应制得。此外,MPHQ 在含水基
质内非常稳定,有明显的脱色作用和抑制黑素细胞产生黑素颗粒的能力。熊果甙也是一种含
酚基的化合物,对酪氨酸酶也有抑制作用,虽然其抑制效应明显比羟基苯甲醛和羟基苯甲酸差,
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小,已作为增白剂添加入美白化妆品中,与全反式维甲酸连用效果较好。
1.2.2 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其是许多中药材中含量丰富。其中
包括人们熟知的茶多酚(儿茶素)、大豆异黄酮(染料木素与黄豆甙)和来自柑橘的橙皮甙与柚
甙等。黄酮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其中包括:抗氧化作用、消炎作用、抗癌和抗基因诱变作用。
近年来,许多富含黄酮类物质的植物天然提取物(如银杏、甘草提取物)应用于化妆品中 4]。
1.2.3 巯基化合物:巯基化合物是酪氨酸酶独特的抑制剂,例如半胱氨酸、L-半胱氨酸二羧酸
盐、半胱氨酰色氨酸等半胱氨酸衍生物等化合物都是酪氨酸酶的有效抑制剂N-乙酰-4-硫-
半光胺基酚就是一种新型退色剂,治疗黄褐斑有极好的效果。4%水包油乳剂,每日 2次,6 个
月后有满意的疗效,有效率达 74%,且性质稳定,刺激性小,不引起永久性色素脱失。其机制可
能是减少功能性黑素细胞的数量和减少黑素小体向角元细胞转运的量 6]。
1.2.4 壬二酸:是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培养液中分离出的二羟基酸。它既是酪氨酸酶的竞争
性抑制剂,直接干扰黑素的生物合成,同时对过度活跃或异常的黑素细胞有选择性的细胞毒作
用。通过破坏线粒体呼吸和细胞的DNA 合成,而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减少黑素的生成,达到
脱色素作用。20%壬二酸霜结合广谱遮光剂治疗表皮型和混和型黄褐斑 ,60%以上的患者有
效,但疗程需6个月以上。有人认为壬二酸的疗效至少与氢醌制剂相当,而理化性质稳定,无
标签: #黄褐斑
摘要:
展开>>
收起<<
黄褐斑的治疗现状(一)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慢性难治性色素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面部对称性色素过度沉着为形状不规则,颜色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主要分布在前额、颞部、鼻部和颊部1]。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男女比例约为192]∶。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黄褐斑发病机理复杂,真正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因素,紫外线照射,妊娠,雌激素,孕激素水平,血清铜含量,口服避孕药,内分泌失调,子宫卵巢疾病,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激素治疗,酪氨酸功能障碍,化妆品,光敏性药物,氧自由基,皮损区微生态改变,抗癫痫药及情绪波动等。在上...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