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总结

2025-10-13 999+ 38.5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中药药理学概念:
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
一门学科。
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分为中药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中药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的现代学研究【理解即可】
兴奋性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
抑制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
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有抗惊厥(钩藤、羚羊角)、解热(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等)、镇痛
镇静(黄芩、栀子、苦参)等中枢抑制作用
温热药有中枢兴奋作用(五味子、麻黄、麝香)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使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的热证病人趋于正常
温热药促进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使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的寒证病人趋于正常
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
温热药兴奋内分泌系统。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课通过影响垂体-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
证)或寒症(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红细胞膜钠泵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
寒凉药抑制
温热药兴奋
一句话总结:寒凉药抑制,温热药兴奋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可能考选择题)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主要是芳香性挥发油,其次是苷类、生物
发汗;抗病原微生物;解痉、镇痛;
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
调整消化道功能(对胃肠道平滑肌有双向
调节作用)
酸 酸味:有机酸类
涩味:鞣质
抗菌;保护创面;
收敛、止血;止泻。
甘 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机体代谢
所需的营养成分
补养机体;提高抗病能力;
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
苦 生物碱、苷类 抗菌、抗炎;解热、利
泻下、止血
咸 无盐 散结、泻下、补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
制(可能是论,能举例
影响的药理
作用
举例
药 物 性 或
作用
1性生物碱经强的双生物碱可
单酯型生物碱进而解成乌头原碱,使大大降
2炒马钱子使其所化的异碱和异
马钱子碱低,或强化了某些生物活性
增强
1延胡索镇痛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水煎溶出生物碱
酸结,使溶出量增,提高延胡索的镇痛作用
2中的苦杏仁酶可促进苦苷分解,有效成分
也随之降低。经,抑制了酶活性,苷分解减少
强 或 突 出
一作用
黄主要泻下作用的结合型蒽苷,经制成制 型蒽减少
抗菌成分游离型蒽量增黄泻下作用强,制黄抗菌作用强。
2何首乌为补血药,生合型蒽下作用,经
首乌合型蒽解,减少游离蒽生物和糖的
作用增强而泻下作用减弱
配伍
协同作用:相、相使
低或消除毒性:相、相
抗作用:相
不良反应或增强性:相
第五章
药药理作用
1、发汗作用
2、解热作用
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镇痛、镇静作用
5、抗炎作用
6、调节免疫作用
麻黄发汗作用机制及有效成分
有效成分:挥发油麻黄碱L-甲基麻黄碱
作用机理腺导管对子的冲吸收,使汗腺官腔引起分泌
兴奋汗腺 α体,使汗腺分泌增
通过兴奋神经系统有关部位生效应。
桂枝的发汗机制: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利于发汗。
柴胡特殊药理作用:保
根主要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根黄
药理作用:血糖,,保
热药
突出的药理作用作用环节、特点?
抗病原微生物
摘要:

中药药理学摘要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方面: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基础代谢;温热药作用相反。中药五味中辛味药发汗、抗菌等;酸味药抗菌、收敛;甘味药补养机体;苦味药抗菌、抗炎;咸味药散结、泻下。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有炮制、配伍等。如乌头炮制后毒性降低延胡索醋炮制后镇痛作用提高。配伍有协同、减毒等不同作用。各论中解表药有发汗、解热等作用;清热药可抗病原微生物、保肝利胆等;泻下药分刺激性、容积性、润滑性三类;祛风湿药能抗炎、镇痛;芳香化湿药厚朴可肌松;利水渗湿药可利尿利胆保肝;温里药附子可强心;理气药影响平滑肌;消食药山楂促消化;止血药三七止血又抗血栓;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流变等;化痰止咳平喘药桔梗祛痰;安神药可镇静催眠;平肝熄风药可镇静抗惊厥;开窍药影响中枢等;补虚药中人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甘草有解毒等作用也有不良反应淫羊藿有激素样作用。

展开>> 收起<<
中药药理总结.doc

共6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6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