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性白内障Bing Fa Xing Bai Nei Zhang

2025-10-13
999+
13.82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并发性白内障_Bing Fa Xing Bai Nei
Zhang
一 概述
并发性白内障是由于眼部的炎症或退行性病变,使晶状体发生养
分或代谢障碍而变混浊。多为囊膜下混浊,呈玫瑰花瓣状、网状、
点状、条状或充满性,常有水疱及水裂,后皮质有彩虹样光泽。常
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脱离、晚期青光眼、眼内
肿瘤、眼压过低、高度近视等。
二 病因
有原发病的转变,多为单眼,也有双眼者。典型的混浊最早发生
在晶体囊膜下。由眼前节炎症形成的虹膜后粘连四周可消失局限性
的晶体前囊下混浊;由眼后节病变引起的白内障多最早消失晶状体
后极部的后囊下混浊,此因囊膜在后极部最薄,且无上皮爱护,有
害物质优先从该处进入晶状体囊膜下消失灰黄色颗粒混浊,并有较
多空泡形成,可较长时间局限于轴心部,后渐向晶状体核心部及周
边部扩展,呈放射状玫瑰花样混浊,其间有很多红、蓝、绿彩色点
状结晶,继之向前皮质扩散,渐渐使晶状体全混浊。以后水分汲取,
囊膜增厚,晶状体皱缩,并有钙化等变化。眼前节病变引起的晶状
体混浊无特征性,由虹膜睫状体炎所致者多由前皮质开头,由青光
眼引起者多由前皮质和核开头,由高度近视所致者多为核性白内障。
三 临床表现
1.眼前节病变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
(1)虹膜睫状体炎是引起并发性白内障的最常见缘由,典型混浊
可以发生在晶状体后极部,也常见于虹膜后粘连四周。病变进展缓
慢,如局部炎症得以掌握,混浊可长期稳定而不进展。在反复发作
的慢性病例,除广泛虹膜后粘连,常合并晶状体囊膜增厚或皱缩,
有时在瞳孔区形成瞳孔膜闭,混浊开头于前囊下,常被瞳孔膜闭做
遮掩而看不到。
(2)异色性虹膜炎 70%发生白内障,这是由于炎症或交感神经性
循环障碍或变性而造成,晶状体混浊先为后皮质细点及周边部细条,
渐渐波及整个晶状体,其进展速度叫其他虹膜睫状体炎引起的白内
障为快。
(3)急性青光眼前囊下边界清晰的灰色斑点呈哑铃状或不规章圆
形,不进展,状如散落在地的石灰浆,成为青光眼斑。斑点为坏死
的晶状体上皮。
(4)肯定期青光眼因眼压高,眼内组织广泛变性而养分障碍,致
使晶状体核发生混浊,进展缓慢。
(5)青光眼手术是否会促进白内障形成,尚是争议的问题,有人
认为因突然降低眼压或养分障碍可在术后发生白内障。
(6)重症角膜溃疡并发的白内障都为前极瞳孔区混浊,呈圆锥状、
囊下。婴儿角膜溃疡穿孔,成年人匍行性角膜溃疡,可因毒素弥散
标签: #白内障
摘要:
展开>>
收起<<
并发性白内障指因眼部炎症或退行性病变导致晶状体养分或代谢障碍而变混浊。常见于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眼内肿瘤、高度近视等病症多为单眼发病也有双眼发病。典型混浊最早发生在晶体囊膜下眼前节病变引起的晶状体混浊无特征性由虹膜睫状体炎所致者多由前皮质开头由青光眼引起者多由前皮质和核开头由高度近视所致者多为核性白内障。眼后节病变引起的白内障以后极部囊膜下开头混浊形成类似蜂窝形态的疏松结构可长期局限于后极部形成玫瑰花型等混浊形态。检查包括视力、外眼、裂隙灯、眼超声、眼电生理检查等。诊断依据包括晶状体混浊特征、眼部全面检查或病史。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对晶状体明显混浊影响生活者可择期手术摘除。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