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儿科学传染病

2025-10-12
999+
1.93MB
3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
的一类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等均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是:①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这是传染病的主要特征。可散在发生,也可暴发流行。②有地
方性和季节性,冬春季多发,以呼吸道传染病、肠道感染病、虫媒传染病为主。③具有特
异的病原体。④病后可获得免疫。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
播、血源传播等。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
群。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
报告,做好预防隔离工作。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
中医称传染病为“时行疾病”“瘟病”或“瘟疫”,是由感受时行疫疠毒邪引起的疾病,具有发病
急骤、病情较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多从口鼻皮毛侵入机体,常伴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按卫气营血传变,常有伤津耗气,生风动血的病变,主要病变
脏腑在肺胃(卫),常涉及心肝等脏。主要治法为疏风清热、解毒透疹。一般预后良好,
部分疾病起病急,发展迅速,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第一节
麻疹
麻疹是感受麻疹病毒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
水汪汪,口腔两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布发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
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斑为特征。因其疹点状若麻粒,故称“麻疹”,也有称“麻子”“痧子”
“疹子”。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好发于冬春季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6个月~5岁小儿多见。
其传染性较强,常可引起流行。患病后若能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为
顺证,预后良好。若邪毒炽盛,患儿年幼体弱,调治失当,邪毒内陷,可产生逆证,甚至
危及生命,因此被列为古代儿科四大要证“麻、痘、惊、疳”之一,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
免疫。
西医学亦称“麻疹”,病原是麻疹病毒。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通过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的
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接种等有效措施,麻疹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发病年龄有以 6个月以
下和成人多见的趋势,且临床非典型麻疹病例也有增多的趋势,表现为症状较轻,病程较
短,重证、逆证少见。
【病因病机】
麻疹的病因为感受麻疹病毒时邪,病机为邪犯肺脾,肺脾热炽,外发肌肤。按其病程,有
顺证逆证的病机变化。正能胜邪,邪毒透发,表现为邪犯肺卫、邪炽肺脾、肺胃阴伤等顺
证;若正不胜邪,麻毒内陷,则可出现邪毒闭肺、邪毒攻喉、邪陷心肝、内闭外脱等逆证
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可累及心肝。
麻疹病毒时邪从口鼻吸入,侵犯肺脾为麻疹顺证。早期邪犯肺卫,宣发失司,可见发热、
咳嗽、喷嚏、流涕等肺卫表证,类似伤风感冒,此为疹前期;脾主肌肉和四末,麻毒时邪
由表入里,郁于肺脾,肺脾热炽,可见高热口渴等症;正气与毒邪抗争,祛邪外泄,皮疹
透发于全身,达于四末,疹点出齐,此为出疹期;疹透之后,毒随疹泄,麻疹逐渐收没,
热去津伤,可见低热、舌红少津等症,为疹回期。
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若正虚不能托邪外出,或因邪盛化火内陷,均可导致麻疹透
发不顺,形成逆证。如麻毒内归,或他邪乘机袭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肺气闭郁
则形成邪毒闭肺证;麻毒循经上攻咽喉,疫毒壅阻,咽喉不利,而致邪毒攻喉证;若麻毒
炽盛,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则可形成邪陷心肝证。少数患儿血分毒热炽盛,
皮肤出现紫红色斑丘疹,融合成片;若患儿正气不足,麻毒内陷,正不胜邪,阳气外脱,
可出现内闭外脱之险证。
图8-1 麻疹病因病机示意图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易感儿童,未接种麻疹疫苗,有麻疹接触史。
2.临床表现‘典型麻疹临床分三期。
(1)疹前期 2~4天,表现为发热,咳嗽,喷嚏,鼻塞流涕,泪水汪汪,畏光羞明,口
腔内两颊黏膜近臼齿处可见多个 0.5~1mm 大小白色斑点,周围有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同时可伴有腹泻、呕吐等症。
(2)出疹期 3~5天,表现为热盛出疹,皮疹按序透发,一般多起于耳后发际,沿头面
颈项、躯干四肢、手足心、鼻准部透发,3~4天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后转为暗
红色,疹间皮肤颜色正常。邪毒深重者,皮疹稠密,融合成片,疹色紫暗;邪毒内陷者,
可见皮疹骤没,或疹稀色淡。
(3)疹回期 3~5天,皮疹透齐后身热渐平,皮疹渐退,皮肤留下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
素沉着斑。
病情严重者可在病程中合并邪毒闭肺、邪毒攻喉、邪陷心肝等逆证。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 麻疹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
(2)血清抗体检测 早期检测 IgM 抗体即可为阳性,恢复期 IgG 抗体滴定度大于4倍增
长有诊断价值。
(3)细胞学检查和病毒抗原检测 鼻咽部吸取物、鼻咽拭子等涂片检查可见多核巨细胞
和麻疹病毒抗原。
(二)鉴别诊断
与幼儿急疹(奶麻)、风疹(风痧)、猩红热(丹痧)相鉴别‘鉴别要点见表8-1。
表8-1 麻疹与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鉴别要点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麻疹辨证重在辨顺证逆证。顺证按病程辨证,逆证按脏腑辨证。如疾病按疹前期、出疹期
疹回期演变,是为顺证,预后较好;若见邪毒闭肺、邪毒攻喉、邪陷心肝;或面色青灰,
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均属逆证,预后较差。
1.顺证‘身热不甚,常有微汗,神气清爽,咳嗽而不气促。3~4天后开始出疹,先见于耳
后发际,渐次延及头面、颈部,而后急速蔓延至胸背腹部、四肢,最后鼻准部及手心、足
心均见疹点,疹点色泽红活,分布均匀,无其他合并证候。疹点约在3天内透发完毕,嗣
后依次隐没回退,热退咳减,精神转佳,胃纳渐增,渐趋康复。
2.逆证‘出疹期疹出不畅或疹出即没,或疹色紫暗,并见壮热咳剧,痰鸣辘辘,呼吸气急,
甚则鼻扇胸高,口唇青紫,为麻毒闭肺;在出疹期若见咳嗽剧增,声音嘶哑,状如犬吠,
或有轻微紫绀及气急,为麻毒攻喉;若疹色紫黑,形成斑块,舌质干绛起刺,是热毒窜入
营分、血分。若神昏谵语,惊厥抽风,为邪陷心肝。若毒热内陷,正气不支,疹点色淡,
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衰,最为险候。
(二)治疗原则
根据麻疹时邪“麻不厌透”“麻喜清凉”的特性,麻疹治疗总以透疹为要。
麻疹顺证以透、清、养为基本治则。疹前期邪犯肺卫宜解表透疹为主。出疹期邪炽肺脾宜
清热解毒为主,佐以透疹;皮疹透发不畅者可配合中药煎汤熏洗以促透疹。疹回期肺胃阴
伤宜养阴清热为主。临证尚需注意透疹不可过用辛温,以避温燥伤津;清凉不可过用苦寒
以防伤阳而透邪无力;养阴不可过用滋腻,以免滞邪碍脾。
麻疹逆证以透疹、解毒、扶正为基本治则。邪毒闭肺宜宣肺开闭,邪毒攻喉宜利咽消肿,
邪陷心肝宜开窍息风。出现心阳虚衰之险证时,当回阳救逆,扶正固脱为先。对于麻疹逆
证的重证患儿,应配合西医治疗。
(三)分证论治
1.顺证
(1)邪犯肺卫(疹前期)
证候:发热,2~3日后在口腔两颊近臼齿黏膜处可见麻疹黏膜斑,为 0.5~1mm 的白色
小点,周围红晕,1~2日可累及整个颊黏膜。伴恶风,头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双目畏
光、红赤,泪水汪汪,咽红肿痛,精神不振,纳食减少,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指
摘要:
展开>>
收起<<
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手足口病等均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①有传染性和流行性,这是传染病的主要特征。可散在发生,也可暴发流行。②有地方性和季节性,冬春季多发,以呼吸道传染病、肠道感染病、虫媒传染病为主。③具有特异的病原体。④病后可获得免疫。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播、血源传播等。预防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做好预防隔离工作。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