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儿科学儿童保健

2025-10-12
999+
105.93KB
1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儿童保健
中医儿童保健学是中医儿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根据自胎儿至
青春期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如何对儿童群体和个体的营养、疾病防治、健康管理等
方面进行有效干预,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保障儿童权利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中医儿童保健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丰富的经验。首先强调重视先天
出生之前的干预可使儿童先天禀赋充盛,而生后之调护则保证其健康发育成长。其内容从
父母婚配、受孕,到养胎、护胎、胎教,直至发育成熟,无不论述精详。人痘接种预防天
花等预防方法为我国首创;养胎、护胎、胎教理念体现了中医“优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未
病先防”的观点。中国传统儿童保健经验的重要性和科学意义,越来越被西医学所证实;特
别是近年来,随着中医体质辨识的重要性及与儿童保健之间的关系被广泛认可,富有中医
特色的儿保理念也愈加被人们接受。因此,须弘扬中医儿童保健学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方法
使之在儿童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一节
胎儿期保健
先天之本,是一生的根基,“养胎护胎”“胎养胎教”等胎儿期保健理论,历来被认为是儿童保
健的第一步。我国自古重视优生优育,并强调从优孕做起。胎儿的强弱,禀受于父母,特
别是胎儿在母腹中,与孕母同呼吸,共安危,孕母的体质、营养、用药、起居、环境、情
绪等因素,均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正如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 ·慈幼论》中所说:
“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
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十三科》中提出了四种育婴方法,即:预养
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系统总结了孕前、孕期、围生
期、出生后四个阶段的儿童保健方法。
胎儿期保健的第一步是“预养以培其元”。孕育之前,男女双方要慎重选择配偶。近亲之间
血缘相近,不可通婚,否则会使后代体弱,且患遗传性疾病的机会增多;应做好婚前检查
排除男女双方影响生育的遗传性疾病、传染病等。结婚宜适龄,男子三八、女子三七,肾
气平均,发育完全成熟,所以,男子 24~32 岁、女子 21~28 岁,才是婚育的适合年龄。
婚后,双方应注意养身保健,使气血充沛,阴阳调和,有利于胎儿的孕育;体弱、劳倦、
吸烟、酗酒等因素可造成男子精子数目不足、活力低下,甚至导致精子畸形以及染色体异
常,女子卵细胞成熟及受孕障碍,从而引起不孕、难孕、易流产、胎儿畸形和下一代智力
低下等。同时,孕前应纠正不良生活嗜好及习性;要节制房事;任何一方患病时,均应于
孕育胎儿前治愈疾病等。此外,要在精神愉悦、环境适宜、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孕育胎儿。
如此,才能孕育出禀赋元阴元阳充实的下一代。
胎儿期保健的主要内容是“胎养以保其真”。胎儿在母腹中的生长全赖于孕母气血的滋养,
孕妇气顺血充,则胎儿安康;孕妇气血不畅或不足,则胎动不安甚至流产或畸形。孕妇在
妊娠期应身心愉悦,合理饮食,调节冷暖,防止跌仆,劳逸结合,勿滥用药,这样才能使
胎儿发育良好,生长健康,智力聪颖。
一、调摄精神
妇人怀孕,母子一体,气血相通。精神内守,喜怒哀乐适可而止,有益妇儿健康。西汉戴
德在《大戴礼记·保傅》中曾记载:“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
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是关于“胎教”的最早记载。此外,刘向在《列女传》中记
载周文王之母太任妊娠期间“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也一直
被奉为古代孕期精神调摄的典范,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已经认识到做好胎养胎教可使小儿健
康聪慧长寿。而《素问·奇病论》对“胎病”的记载,则说明当时已认识到孕期失于养护可造
成小儿先天性疾病。所以,妊娠期间孕妇应当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心态平和,避免怒、
喜、思、悲、恐、惊、忧七情过度的伤害,还可用柔和的音乐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这
对孕妇和胎儿都是有益的。
二、调和饮食
胎儿的生长发育,全赖母体的气血供养;孕妇的气血盈亏,又直接与饮食营养及脾胃功能
有关,故整个孕期都应重视饮食调养,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如蛋白
质、矿物质(铁、锌、钙等)和维生素(维生素 D、维生素 E等)的足量供给,并避免过
食生冷、辛辣、肥腻之品,以免酿生胎寒、胎热、胎肥等病证。北齐名医徐之才总结的魏
晋以来孕期保健的经验——逐月养胎法,是依照妊娠不同月份的特点而采用的养胎方法,
为历代所推崇。从怀孕的第一个月起,孕妇就应当注意饮食清淡,营养丰富,戒烟戒酒,
嗜好有节,不要进食可能加重妊娠反应的食品。妊娠三个月后,胎儿生长迅速,孕妇要加
强营养、增加主食和动物性食物的摄入。同时应注意饮食有节,避免导致胎儿体重增加过
快,形成难产和巨大儿。妊娠七至九个月时,是胎儿生长的高峰期、大脑发育的关键期,
更要摄取充足的富有营养的食物,以保证胎儿成熟所需。
三、调适寒温
“十月怀胎”,历经四季,故应调适寒温,顺应天时,减少气候骤变对人体的伤害。同时,
怀孕后血聚以养胎,气血相对不足,故易被外邪所侵,引起各种时令疾病。《诸病源候论·
妇人妊娠病诸候》中列举了妊娠杂病14 种,其中外感疾病约占半数,明确指出了妊娠期
间注意调适起居寒温的重要性。特别是书中强调如患伤寒、时气、温病、热病,不仅伤害
孕妇,还能够伤胎、损胎、堕胎,所以妊娠期间不能感受外邪,这是关于妊娠期感受外邪
会损伤胎儿的早期记载。此外,要为孕妇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证居室内空气流通,保
持空气新鲜。衣着也要满足妊娠的特殊要求,选择柔软、透气、吸潮、保暖的棉织品;衣
服大小要随着体形的变化而变化,以宽松舒适为宜;妊娠后期切不可穿过紧的衣服、裤子
鞋、袜等,以免阻碍气血流通。
四、避免外伤
妊娠期间,孕妇要防止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外伤,以保护自己和胎儿。清代张曜孙曾对孕妇
提出“十六毋戒示”(《产孕集·孕忌第四》),包括毋登高、毋作力、毋疾行、毋侧坐、毋
曲腰、毋跛倚、毋高处取物、毋久立、毋久坐、毋久卧、毋犯寒热等,尤其要注意保护腹
部,避免受到挤压和冲撞。除此之外,还应规避噪声、放射线等易造成胎儿流产或发育畸
形的损伤,以保护胎儿。
妊娠期间要控制房事,节欲保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妇人方》说:“妊娠二月…
…居必静处,男子勿劳。”即强调了妊娠早期控制房事、节欲保胎的重要性。若房事不节,
扰动相火,耗劫真阴,可导致冲任损伤而致胎元不固,造成流产、早产,也易于因交合而
酿成胎毒,使孕妇及胎儿宫内感染的机会增多。尤其是妊娠早期3个月和后期 1.5 个月,
应当戒却房事。
五、劳逸结合
妊娠期间,孕妇应动静相随,劳逸结合。适度的活动能使肢体舒展,气血流畅,有利于胎
儿正常生长发育及顺利分娩。正如明代万全《万氏妇人科·胎前》说:“妇人受胎之后,常
宜行动往来,使血气通流,百脉和畅,自无难产。若好逸恶劳,好静恶动,贪卧养骄,则
气停血滞,临产多难。”指出了妊娠期间过于安逸、缺少活动的危害性。同时,孕妇也不可
过劳,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剧烈的体育运动,以免损伤胎元,引起流产或早产。
孕妇应当动静相兼,劳逸结合,在妊娠的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一般说来,妊娠 1~3个月
应适当静养,谨防劳伤,以稳固其胎;4~7个月可增加活动量,以促进气血流行,适应胎
儿迅速生长的需要;妊娠后期只能做较轻的工作;足月之后,以静为主,安待分娩,每天
可安排一定时间的散步;有条件的话,分娩前两周尽量停止工作。
六、谨慎用药
我国历来主张孕妇患病必须用药,但应十分审慎,无病不可妄投药物,有病也要谨慎用药
中病即止,若用药不当会损伤胎儿。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黄帝问曰:妇人重身,
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
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神农本草经》就有水蛭“无子”、地胆“堕胎”等记载
古人提出的妊娠禁忌中药主要分为以下3类:毒性药类,如乌头、附子、天南星、野葛、
水银、轻粉、铅粉、砒石、硫黄、雄黄、斑蝥、蜈蚣等;破血药类,如水蛭、虻虫、干漆
麝香、瞿麦等;攻逐药类,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芫花、皂荚、藜芦、冬葵子等。这
些药物药性峻猛,可致孕妇中毒,并损伤胎儿,造成胚胎早期死亡,流产、早产,或致畸
等。
此外,大量现代化学合成药物,尤其是抗生素如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疟药如
氯喹、乙胺嘧啶等,激素如乙烯雌酚、黄体酮、甲基睾丸素、己烯雌酚、可的松等,激素
拮抗剂如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等,抗肿瘤药如氨甲蝶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抗
凝血药物如肝素、双香豆素、阿司匹林、水杨酸等,抗惊厥药如盐酸氯丙嗪、苯妥英钠、
丙咪嗪等,都可损伤胎儿。20 世纪60 年代,欧洲曾发生的“反应停”事件,造成了数以万
计的海豹肢体畸形胎儿出生,大大提高了人们对孕妇谨慎用药的警觉性。
总之,中医学对孕妇生活起居、饮食、活动和情志等保健宜忌的诸多论述,至今仍具有重
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不论从调摄精神、调养饮食、调适寒温,还是避免外伤、劳逸结合或
谨慎用药等各方面,分别阐述了胎儿期保健的重要性,并较早地认识到孕期失于养护的危
害,明确指出了小儿先天性疾病的部分成因。很多观点的科学价值已被现代临床和实验所
证实。这些宝贵的经验,对发展中医儿童保健学,优孕优生,提高人口素质,有着积极的
作用。
第二节
新生儿期保健
小儿初生,乍离母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这一生理特点表现最为突出,如草木方萌,娇
嫩无比,气血未充,脏腑柔弱,胃气始生,所处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其适应及调节能力
常不足,抵抗力弱,全赖悉心调护。正如《医学正传·小儿科》说:“夫小儿之初生,血气
未足,阴阳未和,脏腑未实,骨骼未全。”若稍有疏忽,易致患病,甚至夭折。新生儿期患
病率和死亡率均为一生的最高峰,因此,新生儿期保健尤为重要。
一、明辨生理病理
新生儿娩出后,啼哭和安睡是其两项主要的生理活动。《幼科指归·小儿下地慎重看养之
法》指出:“小儿生时……速即包裹,令其安睡,睡后哭,哭后睡,听其自然,切不可动之。
哭则清气升,睡则恶气降,胸腹之间、上下左右气血贯通矣。”此时,几种特殊的生理状态
须明辨。如新生儿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的散在、黄白色、碎米大小的隆起颗粒,称为“马
牙”,又名“板口黄”“珠子黄”,因其状如脆骨,形似马的牙齿而得名,是上皮细胞堆积或黏
液腺分泌物积留所致,为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现象之一,生后数周至数月可自行消失,不影
响小儿健康,不应当挑刮。新生儿口腔两侧颊部稍硬、呈隆起状的脂肪垫,称为“螳螂子”
又名“螳螂嘴”,有助于吮乳,可自行消退,不可挑割。女婴生后 3~5天,乳房出现蚕豆到
鸽蛋大小的隆起,可在 2~3周后消退;女婴生后 5~7天,阴道可有少量出血,持续1~
3天自行停止,为假月经,均不需特殊处理。上述均属本期的特殊生理状态。
摘要:
展开>>
收起<<
儿童保健中医儿童保健学是中医儿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根据自胎儿至青春期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研究如何对儿童群体和个体的营养、疾病防治、健康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干预,保护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保障儿童权利为目的的一门学科。中医儿童保健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突出的特色和丰富的经验。首先强调重视先天出生之前的干预可使儿童先天禀赋充盛,而生后之调护则保证其健康发育成长。其内容从父母婚配、受孕,到养胎、护胎、胎教,直至发育成熟,无不论述精详。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等预防方法为我国首创;养胎、护胎、胎教理念体现了中医“优生”“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的观点。中国传统儿童保健经验的重要性和...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