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儿科学肺系病证

2025-10-12
999+
1.68MB
3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肺系病证
肺系病证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而引起的病证
病位主要在肺。肺为华盖,居于胸中,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的生理
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通调水道等,且与脾肾诸脏密切相关。肺与手阳
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对人体水道通调及百脉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肺宣发肃降功能的
正常发挥是维持其生理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肺系病证的发生主要由于肺的宣肃功能失常
而致,故宣降肺气为小儿肺系病证的基本治疗原则。
肺系病证为儿科最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在呼吸功能活动障碍或减退、肺气宣肃不利、水
道通调失常、大肠传导失司,以及卫外机能失职等方面。临证有热证多、兼证多、变证多
易耗气伤阴等特点,治疗时应在宣肺解表、止咳化痰、降气平喘的基础上,注意适时清热
泻肺、养阴润肺,重视肺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分辨邪正虚实,积极防治兼证、变证的发生。
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肺卫表证为主要临床
表现的肺系外感疾病。俗称“伤风”。西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可参考本病诊疗。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小儿肺
常不足,卫外不固,寒温不知自调,易感受外邪;且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本
病一般预后良好,如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可发展为咳嗽、肺炎喘嗽,或邪毒内传,发生
邪毒侵心等变证。
【病因病机】
小儿感冒发生的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热、暑、湿、燥邪及时
邪疫毒等致病。若小儿正气不足,并遇气候变化、寒温交替、调护失宜等诱因,六淫之邪
均可乘虚而入,发为感冒。感冒的病位在卫表,病机为外邪犯表,卫阳被遏,肺卫失宣。
1.感受风寒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寒主收引,致使肌肤闭郁,卫
阳不得宣发,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咳嗽;寒邪
郁于太阳经脉,经脉拘急收引,气血流通不畅,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2.感受风热风热之邪,由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肺气失宣,卫气不畅,则致发热较重、恶
风、微有汗出;上扰清窍则头痛;热邪客肺,肺气失宣,则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
喉为肺胃之门户,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症。小儿肌肤薄,藩篱疏,感邪之后易
于传变,外感风寒,寒易化热,形成表寒里热证。
3.感受暑湿夏季暑湿当令,暑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致发热、汗出;湿为阴邪,黏腻重浊,
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上蒙清窍,则头晕头痛;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
则致胸闷、泛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泄泻。
4.感受时邪外感时疫毒邪,侵犯肺胃二经。疫毒性烈,易于传变,故起病急,病情重;邪
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毒热上炎,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脾,
升降失司,则见恶心、呕吐、泄泻等症。
由于小儿肺脏娇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肃,气机不畅,津液输布不利而内生痰液,痰壅气
道,则咳嗽加剧,喉间痰鸣,为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感邪之后,脾
胃纳运失司,乳食停滞,则脘腹胀满,不思乳食,甚或呕吐、大便稀薄,为感冒夹滞;小
儿神气怯弱,肝气未充,筋脉未盛,感邪之后,化热化火,热盛生风,内扰心肝,易致心
神不宁,睡卧不安,惊惕齘齿,甚则动风抽搐,为感冒夹惊。
图4-1 感冒病因病机示意图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气候骤变,冷暖失调,感受外邪,或与感冒病人接触。
2.临床表现
(1)临床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微咳、头痛、全身酸痛为主症。
(2)感冒伴兼夹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或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
大便失调;或睡卧不宁,惊惕抽搐。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
性粒细胞增高。
(2)病原学检查 鼻咽部分泌物病毒分离或桥联酶标法检测,可做病毒学诊断。咽拭子
培养可有病原菌生长;链球菌感染者,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增高。
(二)鉴别诊断
1.与急喉喑相鉴别鉴别要点见表 4-1。
表4-1 感冒与急喉喑鉴别要点
续表
2.与急性传染病早期相鉴别多种急性传染病早期都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麻疹、水痘、手
足口病、幼儿急疹、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应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
室检查等加以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辨证,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
1.辨寒热冬春两季多为风寒、风热感冒。有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肺
卫表证,伴唇、舌、咽不红,苔薄白者,多为风寒袭表;有发热、恶风、微汗、鼻塞流涕
喷嚏、咳嗽等肺卫表证,伴唇、舌、咽红,苔薄黄者,多为风热犯表。
2.辨暑湿夏季多为暑邪感冒。发热较高,持续时间较长,或常有微汗出而热不解,并伴身
重困倦、食少纳呆、口渴心烦者多为暑热偏盛之证;若胸闷,泛恶,舌苔腻为暑湿偏盛之
证。
3.辨虚实感冒多为实证,病在肌表肺卫,属表证;若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汗多,畏寒,
多为虚实夹杂证。
4.辨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是否有流行趋势辨识。四时感冒一般症状较
轻,无流行趋势;时行感冒一般症状较重,有流行病学史。
5.辨兼证感冒病程中,若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浮滑,为感冒夹
痰;若脘腹胀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为感冒夹滞;若惊惕啼叫
睡卧不宁,甚或惊厥,舌尖红,脉弦数,为感冒夹惊。
(二)治疗原则
感冒以疏风解表为基本治疗原则。根据辨证,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
清瘟解毒等治法。
根据小儿的特点,在小儿感冒的治疗用药方面要注意:需兼顾兼夹证的治疗,应在解表基
础上,分别佐以化痰、消滞、镇惊之法。治疗中宜轻清疏解为主,不宜过汗,防止耗伤津
液;慎用下法,以防苦寒伤伐脾胃;体质虚弱者可采用扶正解表法,益气、养阴以助正气
祛邪外泄。本病除内服汤药外,还常使用中药成药、针灸、刮痧等方法治疗。
(三)分证论治
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口不渴,咽无红肿及疼
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证候分析:风寒之邪,由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卫阳不得宣发,导致恶寒、发
热、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脉,气血流通
不畅,则致头痛、身痛、肢节酸痛等症。
辨证要点:发热,恶寒重,无汗,鼻流清涕,咽不红。
治法:辛温解表。
主方: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羌活、紫苏叶、桔梗、前胡、甘草。
加减:发热、汗出、恶风者,可用桂枝汤;发热、头痛、微恶寒、恶心欲吐者,可用柴胡
桂枝汤;头痛明显者,加葛根、白芷。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流浊涕,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
红肿痛,口干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证候分析:风热侵犯肺卫,卫表失和则发热较重、恶风、微有汗出;上扰清窍则头痛;肺
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喷嚏、咳嗽;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等症。小儿肌肤薄,
藩篱疏,感邪之后易于传变,外感风寒,寒易化热,形成表寒里热证。
辨证要点:发热重,恶风,少汗,鼻流浊涕,咽红肿痛。
治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薄荷、桔梗、牛蒡子、大青叶、荆芥、淡豆豉、芦根、淡竹叶。
加减:高热者,加重楼、绵马贯众;高热汗出者,加石膏;咳嗽重,痰稠色黄者,加桑叶
瓜蒌、浙贝母;咽红肿痛者,加虎杖、蒲公英、玄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
摘要:
展开>>
收起<<
肺系病证肺系病证主要由于感受外邪,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而引起的病证病位主要在肺。肺为华盖,居于胸中,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的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朝百脉、通调水道等,且与脾肾诸脏密切相关。肺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对人体水道通调及百脉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肺宣发肃降功能的正常发挥是维持其生理功能正常的必要条件,肺系病证的发生主要由于肺的宣肃功能失常而致,故宣降肺气为小儿肺系病证的基本治疗原则。肺系病证为儿科最常见的病证,主要表现在呼吸功能活动障碍或减退、肺气宣肃不利、水道通调失常、大肠传导失司,以及卫外机能失职等方面。临证有热证多、兼证多、变证多...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