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儿科学基础

2025-10-12 999+ 509.72KB 3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中医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
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随着整个
医学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育小儿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
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中国儿科医学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考古发掘出的“北京人”平均年龄
只有 14 岁,所以说,中华民族早期的医学积累多数就属于儿科学的范围。在出土的 4000
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 20 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
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我国古代史书
最早明确记载的“小儿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曰:“扁鹊名闻
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为“小儿医”
的经历,他以针刺三阳五会(百会)穴治疗虢国太子“尸厥”,是儿科急症医学的早期记载
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
汤”治婴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 2岁小儿“下利病”。在我国现存最早
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尤值得提出的是,战国时期
著名思想家孟子在《·》中所说“幼吾幼以及人之”,成为中华民族“爱”传
道德观的经论述。
黄帝中医学体系不导了中医儿科学,中有小儿
理和儿科疾病的病、病理、诊法、预针刺疗法述。《·人体生命孕
育和形成述是“人始生,成而生,骨
皮肤坚发长,乃行”《·论》载有
儿生长发育过程述:“女岁,气盛,齿发长癸至任脉通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有子……丈夫实,发长齿更;八肾气盛,天
溢泻阳和,故能有子。”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婴儿的生理特是“肉脆血少,气
黄帝内经》中有不少关儿科疾病诊断、治疗及预的记载。如《素问·评虚实论》
说:“子而病脉悬?岐伯曰:手足温则寒则死。”·逆顺肥瘦》说
黄帝曰:刺婴儿……刺此者刺而疾针,日再可也。”论述,成
后世儿科学起源的渊薮
东汉年,张仲寒杂病论》,外感病、脏腑辨证论治病,对后
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和的《·脉视短男法第五》论述了小儿法,为“小儿四
五岁,脉呼吸八至。”
南北朝时期,我国已有医学唐六典·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
承祖奏置学,以广教授。”说明在南时,已经设置政府育。始于南北
徐氏撰写了多部儿科专著,徐叔《疗小百》《》,
的《小儿方》及《药》所载的“十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代~代)
巢元主持编撰了《病源论》(610 年),论小儿诸候6255
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腑辨了小
解颅滞颐遗尿虫、虫、脱肛鹅口疮等儿科病名及其
因证候导的“小儿……不可暖衣见风日……适乳哺小儿养育
至今对保健有重要指导意
624 唐高祖时,朝廷设立“太医”,“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养儿科专
科医生,并规五年,考试合格者才能做儿科医生。医学制度时的
儿科养了专
思邈652 )首小婴
不以养小为若无于小,不成”。并对初生儿论述。小儿病
分为325 682
总结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为儿科病治疗提供大量方药。
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唐末宋初书中:“凡孩子三岁以下
阳,未散。”对后世认识儿生理特生了重要影响;简论述了小儿
、痫、火丹疾病的治。
钱乙盛名的小儿医。他的阎季忠整理其理论和实践经验,于 1119
成《小儿药》,西方最早的儿科著350 年。概括小儿生理特
脏腑“成而……”,病理特为“实、”。在儿科四诊中尤
诊,特上证”“内证”,痘疹鉴别钱乙创了儿科五
辨证体系,出“”“主风”“”“”“肾主虚辨证纲领、实、
之分,方。论治法从五出发润清
运补兼施古方、研方,134 方,多方至今在临床广泛应
明了急、慢惊为急阳、、实,治泻;慢惊
合温,成钱乙强调小儿阳化
热证多,擅用,如清心之导凉肝
慎用,以
养。治疗小儿神昏惊搐用凉惊丸,《小儿药·
·小儿方论》中宝丹紫雪成为神昏抽方,由此发展形成了儿
学说。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四要》说:“小儿经方,千古
为专门,而其书科之。”
时期,天麻疹病流名医董汲擅用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
急方论》,记用白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麻疹专著
始。
刘昉等编著《幼幼书》40 ,整理汇集以前种有儿科学的成就,有己
容详尽广的儿科学专著。有不著
《小方》问世生到年长广收录述,其中明确指出
生儿的病是断,和成人病源出了烧炙脐带预防
法。南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1241 年)、《小儿病源方论》(1254 年),
小儿阳,以补扶正长。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 ·出:“
阳也。”小儿饮食不病,吃冷吃硬生病”,养子
十法中包括”“要”“足暖
受戕的具小儿生理阳气和病,在小儿
病和病的治疗中,时时阳气,性既。他广泛用
种病及疾病的,只要有阳气之。指出小儿证候
面㿠白粪青色眼珠青”。了五脏虚寒
而以。在治法味地有多,如肾并治之
补脾助运涤痰于一十一味异十二味异
子、豆蔻子之益火源以文中治疗小儿痘疹
正衰,病擅用培元明确应用为:不起
发,不成,而痒塌烦躁喘渴
文中的学儿科学说。明幼幼
·》中说:之专家者,曰火与水喻。”
可见儿科始于文中钱乙的学点对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
深刻影响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代~中华人民和国成前)
金元大家在儿科学特长,其主张辛苦法治疗小
善用攻下,朱丹溪导小儿“阳有余,
于儿科尤著《书》,治乙善用抱丸、
丸、与陈用桂、丁、发和中
兼用影响后世,形成了儿科折衷学说。
代名医曾著《书》,是中医生儿学早期的
中论述。曾元散丸治疗为“证八候
退、化治法,琥珀抱龙镇惊;提出了“三发便痫”“
成痫”临床有指导意
明代儿科《婴》,科病证设为百,究之源
其治疗之法。薛铠子著《保要》,论儿科221 种,列医案 1540
中论皮肤齿、70
辨证药,治、治、手术中医小儿科学的形成做出了重贡献。
字密斋,儿科著痘疹心
片玉。他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养以保其养以防其
养以其疾”,形成了中医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他朱丹溪学术思想基础系统
出了阳余,阴常余,有余,肾常,即“
有余,四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小儿药·脏证治》出:……
胃虚生。”发展了学说,强调小儿“” ,
指出“胃者纳受者主化,实,四肢安胃虚弱起。
,医中之王饮食方也”(《·原病论》)。特
食调的重要,在治疗方重保气”
为“实,其平,泻无过”(科发·小儿指南》)
药平和折衷这些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
肯堂的《·诸家论说,明己广博是明代
的学术著张景·小儿婴儿之系,“保婴之法
……治婴儿,;辨证重在寒热虚;倡导小儿“阳有余”
阴常治疗为“,随”。著名药物学所著《纲目》中
了防治儿科 411 种病的方药,具有临床实
代儿科医秦昌是儿说具有代表性的医专著
便喜补喜·
》)。夏禹铸》,为“小儿病于外者内之著也”(《
铁镜·审苗窍)。首重主张审苗窍,从脏腑
寒热虚实。《·法要精当理分明,于临床
学。谢玉书》是一麻疹专著疹各
和治疗。王《医林改错》记载了小儿尸体资料不在
观点发了法在儿科、小儿痞块中的应用
摘要:

中医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术体系形成和发展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医药防治方法为手段,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中医儿科学起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随着整个中医学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荟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养育小儿和防治疾病的丰富经验,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中国儿科医学源远流长。远古时期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考古发掘出的“北京人”平均年龄只有14岁,所以说,中华民族早期的医学积累多数就属于儿科学的范围。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儿科学基础.docx

共35页,预览1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3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