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感冒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5.35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感冒
一、疾病概述
(一)核心主症
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
(二)病名分类
病情程度/流行特点 病名 特点
病情较轻 冒风、伤风、冒寒 感受当令之气
病情较重 重伤风 感受非时之邪
广泛流行、病情类似 时行感冒 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病情重
(三)西医对应疾病
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流行性感冒:属时行感冒范畴,部分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贡献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 首载外感风邪致感冒症状,如“风从外入,令
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东汉 张仲景《伤寒论》 提出麻黄汤(治表实证)、桂枝汤(治表虚
证),奠定感冒辨证治疗基础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将时行感冒称为“时行病”,指出其“多相染
易”的传染性
宋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 称感冒为“伤风”
论》
宋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 首提“感冒”病名,论述参苏饮治“感冒风
邪”
元 朱丹溪《丹溪心法》 指出感冒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解表”“辛
凉解表”两大治法
明清 林珮琴《类证治裁》 明确“时行感冒”病名及治疗(参苏饮、人参
败毒散等)
明清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提出伤风与时行杂感相关;医家进一步认识虚
人感冒,提出“扶正达邪”原则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六淫病邪
¢风邪为六淫之首,常为感冒先导,四季均可见
¢多兼夹致病: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冬春发病率高,
以风夹寒/热多见)
2. 时行疫毒
¢因“四时六气失常”(非其时而有其气),致病较烈
¢夹疫毒则病情重、多变、传染性强,无明显季节性(《诸病源候论》:“人
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二)病机
1. 基本病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2. 病位:肺卫(肺主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卫外之藩篱,外邪从口鼻/皮毛
入侵,肺卫首当其冲)
3. 发病关键:卫气强弱(正虚则邪易侵)+ 感邪轻重,常见诱因:
¢气候突变,卫外失调节
¢生活起居不当(贪凉、淋雨、疲劳),腠理不密
¢体质偏弱(阳气虚→易受寒,阴血虚→易受燥热),属“虚体感冒”
¢肺有宿邪(痰热/痰湿),卫表功能弱,内外相引发病
4.病理性质:总属表实证,分寒热(风寒→皮毛闭塞、肺气失宣;风热→皮毛疏泄
不畅、肺失清肃)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症状:恶风/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周身酸楚,或伴胸闷、脘痞、
便溏
2. 时行感冒特征:流行性(同期发病人数暴增、病证相似),起病急、高热多见、
周身酸痛、乏力,病情较普通感冒重
3. 病程:普通感冒 3~7 天,不易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
4.季节:四季可发,冬春多见
5.辅助检查:血常规、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胸部X 线检查
(二)鉴别诊断
鉴别疾病 核心区别点
风温 发热急骤(寒战高热),汗后热不退、脉数不静,伴咳嗽胸痛、头
痛剧,可传变(昏迷、惊厥);感冒发热不高、病势轻、无传变、
病程短
鼻渊 流浊涕腥臭,眉额骨胀痛压痛明显,无恶寒发热,病程长、反复发
作;感冒流清涕无腥臭,头痛范围广,有寒热表证,感冒愈后鼻涕
消失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摘要:
展开>>
收起<<
感冒摘要感冒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病名上分冒风、重伤风、时行感冒西医对应普通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春秋战国《黄帝内经》首载外感风邪致感冒症状东汉张仲景提出麻黄汤、桂枝汤隋巢元方称时行感冒为“时行病”宋陈无择称感冒为“伤风”杨士瀛首提“感冒”病名元朱丹溪指出病位在肺明清明确了“时行感冒”病名及治疗提出“扶正达邪”原则。病因有六淫病邪(风邪为首四季兼夹致病)、时行疫毒。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病位在肺卫发病关键为卫气强弱。诊断需看症状、时行感冒特征、病程、季节并做辅助检查要与风温、鼻渊鉴别。辨证论治要辨偏实偏虚、风寒风热、兼夹证总原则是解表达邪分证治法有辛温发汗、辛凉清解等有风寒束表、风热犯表等证型。临证要重视特殊人群、详辨病邪性质、注意治疗宜忌。预防要起居有常、加强锻炼等调护需患者休息、饮食清淡。名医周仲瑛有相关验案另有多部古籍有相关论述。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