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颤证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6.04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颤证
一、疾病概述
1. 定义:以头部或肢体不自主摇动、颤抖为核心症状的慢性疾病,轻者仅手足微颤,
重者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至肢节拘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古称“振
掉”“颤振”。其本质是“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多起病隐匿、逐渐加重,中
老年人群高发。
2. 西医范畴: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姿势性震颤、原发
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具有震颤特征的疾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黄帝内经》 - 无“颤证”病名,但最早描述症状与病机:
① 症状:“掉”(震颤)“摇动”“振掉”,
如“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② 病机:属
“风象”,与肝(“诸风掉眩,皆属于
肝”)、肾(“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相
关,为后世理论奠定基础。
楼英、王肯堂、孙一奎 - 楼英《医学纲目·颤振》首次系统分类病因:
风火相乘、风热相合、风寒所中、风夹湿痰;
- 王肯堂《证治准绳·颤振》明确发病特点:
“中老年居多”,论述预后与治疗; - 孙一奎
《赤水玄珠·颤振门》补充“气血亏虚致颤”,
提出“气虚用参术汤、血虚用秘方定心丸”,
完善治法。
张璐 - 张璐《张氏医通·颤振》明确颤证与“瘛疭”
(抽搐)的区别:颤证以“慢性颤动”为主,
无抽搐牵引; - 总结病因:风、火、痰、虚,
载列十余首治疗方药,使理法方药体系更成
熟。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年老体虚:中年后脾胃渐损、肝肾亏虚→ 精气暗耗→ 筋脉失养;或先天不足、久
病体弱→ 脏腑功能紊乱→ 虚风内动。
2. 情志过极
¢郁怒伤肝→ 肝气结→ 气瘀/郁化火生风→ 动筋脉;
¢思虑过度→ 损心脾→ 气血不足/聚湿生痰→ 痰浊流窜筋脉。
3.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嗜酒→ 损脾胃→ 湿生痰/痰热结→ 壅阻经脉动
风;或饥饱→ 气血生不足→ 筋脉失养。
4.劳逸失当
¢过度劳累肌肉→ 虚风内动;
¢贪逸少动→ 气→ 气血日减→ 筋脉失
¢房事过劳→ 肝肾亏虚→ 血暗损→ 虚风动。
(二)病机
1. 核心病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肝主筋,肝风内动则筋脉不能自主,风颤
动)。
2. 病位:以“筋脉”为象,根在“肝、肾、脾”——
¢肝:主风、主筋,肝火/阳化风是核心动力;
¢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髓筋失
¢脾:主气血生,脾虚则化源不足,或湿生痰。
3.病理性质本虚标实——
¢本虚:气血阴阳亏虚(以阴津精血不足为主);
¢标实:风(肝风、虚风)、火(肝火、痰火)、痰(湿痰、痰热)、(血
)。
4.病程演变
¢:多为标实(风火、痰)或虚(如痰热伤阴);
¢:本虚为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或虚中夹(如肾虚夹痰);
¢重症:久致肢体僵硬、活动困难,甚至痿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核心症状:头部/肢体不自主摇动、颤,不能自,可作笨拙、活动减少
流涎语言迟缓
2. 发病特点:中老年高发,隐匿起病、逐渐加重,无自行缓解倾向;部分与情志
脑部外伤/病变相关。
3.辅助检查
¢影像学:头颅 CT/MRI排除肿瘤、中风后症);
¢实验室:血铜/尿铜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甲状腺功能(排除甲亢)。
(二)鉴别诊断(与“瘛疭”对比)
病症 颤证 瘛疭(抽搐)
本质 慢性、节性颤动 急性、性抽搐
症状 肢体/头部摇动,幅度小、频率
,无牵引
肢体强直抽搐、屈伸牵引,伴短
阵间歇
伴随症状 多无发热、神昏,可作迟缓 发热、神昏(如脑、高
热)
慢性迁延,逐渐加重 急性发原发病缓解而减
五、辨证论治
摘要:

颤证是以头部或肢体不自主摇动、颤抖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本质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多隐匿起病、逐渐加重中老年人群高发涵盖西医中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多种具震颤特征的疾病。先秦《黄帝内经》最早描述其症状与病机明楼英首次系统分类病因王肯堂明确发病特点孙一奎补充“气血亏虚致颤”清张璐明确颤证与“瘛疭”的区别使理法方药体系更成熟。其病因包括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等核心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位在筋脉根在肝、肾、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诊断核心为头部肢体不自主摇动中老年高发可借助头颅CT等辅助检查需与“瘛疭”鉴别。治疗上早期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后期滋补肝肾、益气养血兼息风通络中老年患者重点“补益肝肾”同时息风兼顾通络结合西医明确病因重视康复训练。预防需起居有节、饮食清淡调护要做好护理、心理关怀及病情监测。轻症及时治疗可缓解症状重症需长期综合管理。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内科学-颤证学习精要.docx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