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肥胖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5.93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肥胖
一、疾病概述
1. 定义:以体重超过正常范围、形体肥胖为主症,可伴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
气短的疾病,是消渴、眩晕、胸痹等疾病的重要诱因。核心特征为“膏脂痰湿内
聚”,非单纯体重增加,而是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
2. 西医范畴: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相关性肥胖(如甲
状腺功能减退症排除后)等,可参照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黄帝内经》、张仲景
《金匮要略》
- 《内经》首次系统论述肥胖: ① 分类:按
皮肉气血分“脂型”“膏型”“肉型”(《灵
枢·卫气失常》); ② 病因:“数食甘美而多
肥”“华食而脂肥”(过食肥甘、地理环
境); ③ 危害:易转化为消渴、仆击(中
风)、偏枯; - 张仲景提出“尊荣人骨弱肌肤
盛”,指出肥胖者易患骨病。
金-元 李东垣《脾胃论》、朱丹
溪《丹溪心法》
- 李东垣强调脾胃与肥胖的关系:“脾胃俱旺
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少食而肥(脾实邪
盛)”; - 朱丹溪提出肥胖分型论治: ① 湿
热型(肥人沉困怠惰):用苍术、茯苓、滑
石; ② 气虚型(肥白者沉困):用二术、人
参、半夏。
明-清 张景岳《景岳全书》、陈
士铎《石室秘录》
- 张景岳提出“肥人多气虚、多痰湿”,易致
气道不利、中风; - 陈士铎明确“肥人多痰乃
气虚”,治则为“补气消痰+补命火”(气足
则痰消)。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年老体弱:中年后正气渐衰→ 脾胃运化减退、肾阳虚衰→ 水湿痰浊内停→ 膏脂
堆积。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 脾失运化→ 水谷化为膏脂痰湿→ 留滞体内。
3. 劳逸失调:久卧/久坐→ 伤气(气虚)、伤肉(脾虚)→ 运化失司→ 水湿内停。
4. 先天禀赋:痰湿体质者→ 气血津液失调→ 水湿易聚;阳热体质者→ 胃热亢盛→
食欲亢进→ 脾运不→ 膏脂堆积。
5.情志所伤七情内伤→ 脏腑失调→ 脾胃升降失常→ 水湿痰湿聚积。
(二)病机
1. 核心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肥人多痰”“肥人多气虚”)。
2. 病位:以脾、胃为核心(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涉及(肾阳脾运水)、
肝疏泄助代谢)、心肺肺通调水道,心血)。
3. 病理因素:以痰湿为主,兼夹气滞、血瘀、郁热(痰湿滞气→ 气滞;气滞
久→ 血;痰湿/血化热→ 热)。
4. 病理性质
¢初期:实证(痰湿、胃热、气滞),多见于者;
¢:虚证虚实夹杂(脾虚、脾肾阳虚),多见于年者。
5.病机转化与危害
¢实转虚:痰湿久伤脾→ 脾虚肾→ 脾肾阳虚;
¢变生他病:肥胖→ 消渴(代谢常)、眩晕()、胸痹(心病)、
中风(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核心依据
¢体重指数(BMI28kg/(中国标准);或腰围男≥90cm
≥85cm型肥胖);
¢体肥胖、体沉重、少动气短,病程长缓慢)。
2. 病史与诱因有嗜食肥甘、乏运动、肥胖家族史或长期精力、服药史
(如激素)。
3. 辅助检查:血脂(甘油三酯升高)、血空腹糖升高)、血清胰岛素胰岛
素抵抗)等常,CT/MRI 评估肪量
(二)鉴别诊断
鉴别疾病 核心区别(与肥胖对比)
- 病因:风邪、水湿、久病劳倦→ 水液泛溢肌肤; - 特征:以颜面
/四肢浮肿为主,按压凹陷,体重可迅速下降(如利尿剂
后); - 伴“膏脂堆积”的体肥胖,常伴尿少、腹胀
黄胖 - 病因:证(如钩虫)、食积→ 伤气血、脾虚湿; - 特征:
面部肿黄(非单纯肥胖),伴异物(如泥土生米)、乏
力、血; - 实室:粪便镜检见虫卵,血常规示缺铁血。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虚实
¢实证:多食易大便干结(胃热);体沉重、(痰湿);胸胁胀
舌暗(气滞血);
¢虚证: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脾虚);四肢畏寒(脾肾阳虚)。
2. 辨脏腑
¢病在脾胃:多食/食少、脘腹痞闷便溏/便秘;
¢病在肾:腰酸畏寒尿频
¢病在:胸胁胀闷烦躁
摘要:

肥胖一、疾病概述1.定义:以体重超过正常范围、形体肥胖为主症,可伴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的疾病,是消渴、眩晕、胸痹等疾病的重要诱因。核心特征为“膏脂痰湿内聚”,非单纯体重增加,而是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2.西医范畴:单纯性(体质性)肥胖、代谢综合征、内分泌失调相关性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排除后)等,可参照辨证论治。二、历史沿革时期医家/著作核心观点与贡献先秦-汉《黄帝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内经》首次系统论述肥胖:①分类:按皮肉气血分“脂型”“膏型”“肉型”(《灵枢·卫气失常》);②病因:“数食甘美而多肥”“华食而脂肥”(过食肥甘、地理环境);③危害:易转化为消渴、仆击(中风)、偏...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内科学-肥胖学习精要.docx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