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汗证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5.64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汗证
一、疾病概述
1. 定义: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疾病,核心是不因外界环境(如高温、运动)影
响,出现异常出汗。
2. 核心分类:
¢自汗: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活动后加重);
¢盗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夜间睡时出汗,醒后汗停)。
3. 西医范畴: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休克、结核
病、肝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可参照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黄帝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 - 《内经》提出“血汗同源”“心为
汗”,明确生理性汗出与环境的关系,
记载“多汗”“寝汗”等异常出汗 -
张仲景首次记载“盗汗”名称,认为多
与虚劳相关
宋-元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朱丹溪 - 陈无择明确鉴别自汗、盗汗:“无问
昏醒自出为自汗,睡着汗出为盗汗” -
朱丹溪概括病理属性:自汗属气虚、血
虚、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
明-清 张景岳《景岳全书》、叶天士《临证指
南医案》、王清任《医林改错》
- 张景岳打破“自汗必阳虚、盗汗必阴
虚”的定式,提出“自汗盗汗亦有阴阳
之证” - 叶天士明确治法:“阳虚自
汗补气卫外,阴虚盗汗补阴营内” -
王清任补充血瘀致汗证,创血府逐瘀汤
治疗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体虚久病:
¢素体虚弱、劳欲过度、久病耗伤→ 营卫不足(卫气弱则腠理不固→ 自汗;营
阴弱则虚火迫津→ 盗汗);
¢久咳伤肺→ 肺主皮毛,肺气不足→ 肌表疏松→ 自汗。
2. 情志失调:
¢肝郁化火→ 邪热郁蒸→ 迫津外泄→ 腋下、阴部汗出(甚者染衣黄);
¢思虑过度→ 耗伤心血→ 阴血不足→ 虚火内生→ 盗汗或自汗。
3. 饮食不节:嗜食辛辣厚味→ 损伤脾胃→ 酿湿郁热→ 湿热内蕴→ 迫津外泄→ 蒸蒸
汗出(头面汗多,食后加重)。
(二)病机
1. 核心病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津液外泄失常。
¢虚证:肺气不足/营卫不和→ 卫外失司(自汗);阴虚火旺→ 迫津外泄(盗
汗);
¢实证:肝火/湿热郁蒸→ 逼津外泄(自汗或盗汗)。
2. 病理性质与演变:
¢以虚为主:自汗多气虚,盗汗多阴虚;
¢虚实转化:实证(湿热、肝火)久则伤阴耗气→ 转为虚证;虚证(气虚、阴
虚)日久可兼夹火旺/湿热→ 虚实夹杂;
¢脏腑关联:涉及肺(卫表)、心(汗为心液)、脾(运化湿热)、肝(肝郁
化火)、肾(阴虚火旺)。
3. 常见病机分型:
¢表卫失司(肺卫不固):汗出恶风、易感冒;
¢心液不藏(心血不足):盗汗伴心悸失眠;
摘要:
展开>>
收起<<
汗证一、疾病概述1.定义: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疾病,核心是不因外界环境(如高温、运动)影响,出现异常出汗。2.核心分类:¢自汗: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活动后加重);¢盗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夜间睡时出汗,醒后汗停)。3.西医范畴: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休克、结核病、肝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可参照辨证论治。二、历史沿革时期医家/著作核心观点与贡献先秦-汉《黄帝内经》、张仲景《金匮要略》-《内经》提出“血汗同源”“心为汗”,明确生理性汗出与环境的关系,记载“多汗”“寝汗”等异常出汗-张仲景首次记载“盗汗”名称,认为多与虚劳相关宋-元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朱丹...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