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痉证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6.88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痉证
一、疾病概述
1. 定义: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为核心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口噤”(牙关紧闭)、
“角弓反张”(躯体呈弓形强直)的急性病症,古称“痓”。其本质是“筋脉失
养、阳动阴不濡”,多起病急骤,病情危重,易伴意识障碍。
2. 西医范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脑炎、癫痫(大发作)、
破伤风等疾病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张
仲景《金匮要略》
- 《五十二病方》首次记载“痉”病名; - 《内经》提出
痉证与“风、寒、湿、热”相关,如“诸痉项强,皆属于
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并关联“督脉病变”(脊
强反折)、“肺移热于肾”(柔痓); - 张仲景将外感痉
证分为“刚痉”(表实无汗)、“柔痉”(表虚有汗),
指出“误治”(过汗、误下)、产后血虚、疮家误汗是重
要诱因,创葛根汤(治刚痉)、栝蒌桂枝汤(治柔痉)。
隋-唐 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
- 描述风痉典型症状:“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
状”,强调“风邪伤太阳经+寒湿”为病因,警示“卒然
身体痉直者死”,明确重症预后。
明清 张景岳、吴鞠通、
王清任、王孟英
- 张景岳《景岳全书》强调“阴虚血少致痉”,提出“病
在筋脉,根在血液”,主张以“补气血”为主治则; - 吴
鞠通《温病条辨》将痉证分为“虚、实、寒、热”四大纲
领,完善辨证体系; - 王清任《医林改错》提出“气虚血
瘀致痉”,拓展病因认知; - 王孟英《温热经纬》补充
“湿热侵入经络脉隧”致痉,丰富外感痉证病机。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感受外邪
¢风寒湿邪:久居寒湿环境、外感风寒→ 壅阻经络→ 气血不畅→ 筋脉失养;
¢温热邪:外感热病(如脑炎)→ 热盛伤津、热极动风→ 筋脉急。(叶天士
“五液劫尽,阳气与内风张,变为痉”)
2. 久病过劳
¢久病伤气血→ 瘀血内阻;或脾生痰肝火灼津→ 痰浊→ 筋脉失养;
¢操劳肾阴虚→ 阴不阳→ 风。
3.亡血伤津
¢大病后失血、产后血虚;汗、、下→ 津→ 筋脉失濡(“无
血则筋失养,无津则筋失柔”)。
(二)病机
1. 核心病机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主筋脉,阴血不失濡养,筋脉刚
太过,发为抽搐)。
2. 病位:以“筋脉”为核心,属肝所主,与心(热)、生痰)、(阳
明热盛)、肾(阴虚)密切相关。
3.病理性质与因素
¢性质:外感致痉多为实证(风、寒、湿、热壅盛);内伤致痉多为虚证(阴
虚、肾不),虚实夹杂(如热盛伤津、瘀阻络);
¢:风(风、外风)、热(实热、虚热)、痰浊)、瘀(瘀血)、
虚(阴血、肾)。
4.病程演变
¢急性:以实邪为主(如热极动风、痰浊),易伴神昏谵语
¢期/恢复期:以虚为主(阴血虚、肾不),表现为“手足蠕动”
抽搐时作时”;
¢重症预后:出现“口张目瞪戴眼反折、汗出如”,多为脏腑衰竭,预
后极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典型症状然起病,项背强直、四肢抽搐,可伴口噤、角弓反张,者有
神昏谵语
2. 病史:发病多有外感热病(如发)、外伤(如破伤风)、久病、产后误治
3.辅助检查
¢性疾病: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脑脊液检查(脑炎可见蛋白/细胞数异
);
¢疾病:头颅 CT/MRI排除肿瘤、出血)、脑电图(癫痫可见异常放
);
¢破伤风:外伤+伤口分泌物检查
(二)鉴别诊断(与相似病症对比)
病症 核心区别点
痫证(癫痫) 发作性神志异常仆倒、口吐涎沫两目抽搐片刻苏醒
后如常人(反发作,间歇期正常);痉证抽搐持续疗缓解
伴发热、神昏
厥证 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无项背强直、抽搐(“无痉无仅见
厥冷”)。
颤证 缓慢起病,以头颈手足“不动”为主要症状(幅度小频率快,无
强直、抽搐),无发热、神昏
破伤风(金疮痉) 有明确外伤(伤口不),抽搐始头面部(口噤、苦笑面容),逐渐蔓
延至全身,属外科特异性感需结合伤口检查鉴别
摘要:

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为主症的急性病古称“痓”本质为“筋脉失养、阳动阴不濡”多起病急骤易伴意识障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癫痫(大发作)等出现此症状时可参照此病辨证论治。先秦《五十二病方》首载“痉”病名《内经》提出与“风、寒、湿、热”相关张仲景将外感痉证分“刚痉”“柔痉”;隋唐巢元方强调“风邪伤太阳经寒湿”为病因;明清张景岳强调“阴虚血少致痉”吴鞠通将痉证分“虚、实、寒、热”四大纲领。痉证病因包括感受外邪、久病过劳、亡血伤津等核心病机是阴阳失调病位在筋脉属肝所主。病理性质上外感致痉多为实证内伤致痉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诊断方面痉证有典型症状可通过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辅助诊断需与痫证、厥证、颤证等鉴别。治疗上急性期“急则治标”以止痉为首要目标恢复期“缓则治本”以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主虚实夹杂者标本兼顾。预防需避免外感、久病、外伤等调护要保持环境安静、饮食清淡。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内科学-痉证学习精要.docx

共8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8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