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痿证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6.53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痿证
一、疾病概述
1. 定义: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核心症状,可伴肌肉萎缩的
慢性疾病,临床以下肢痿弱(“痿躄”)最常见。其本质是“五脏受损、精津气
血亏虚、肌肉筋脉失养”,病程多迁延,严重时可致瘫痪、吞咽/呼吸障碍。
2. 西医范畴: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疾病(如渐冻症)、脊髓病变、重症肌
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瘫痪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黄帝内经·痿论》 - 首次系统论述痿证: ① 病因:思想无穷、热伤五脏、
久居湿地、远行劳倦、房劳太过; ② 病机:“肺热叶
焦”(肺津耗伤,不能濡养五脏); ③ 分类:按病位分
“皮、脉、筋、骨、肉五痿”; ④ 治则:提出“治痿者
独取阳明”(阳明为气血生化之源,主润宗筋); - 《素
问·生气通天论》补充“湿热致痿”:“湿热不攘,大筋软
短,小筋弛长,弛长为痿”。
宋-金元 陈无择、张子和、
朱丹溪
-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强调“五脏气不足”是痿
证根本; - 张子和《儒门事亲》提出“痿病无寒”,病机
为“肾水亏、心火盛、肺金焦”,并鉴别风、痹、厥与痿
证; - 朱丹溪突破“肺热”单一病机,提出“湿热、湿
痰、气虚、血虚、瘀血”均可致痿,创“泻南方(清心
火)、补北方(滋肾水)”治则,制二妙丸(治湿热
痿)、虎潜丸(治肝肾亏虚痿),沿用至今。
明清-近代 张景岳、邹滋九、
张锡纯
- 张景岳《景岳全书》指出“痿证非尽阴虚火旺”,需兼
顾“真阳亏败、土”,强调辨证虚; - 邹滋九
《临证指南医案·痿》按“痿证关乎肝、肾、肺、
经”,化病位认知; - 张锡纯《医学衷中西录》创
振颓汤,以“补气健脾血通”治痿,拓展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感受温毒毒邪(如流感炎病侵袭后余邪未 肺热叶焦
津伤失布→ 五脏失润 筋脉失养。
2. 湿热浸淫:久居湿地、冒雨涉 湿邪郁而化热 浸淫经脉运行受阻→
失养(《素问·痿论》:“湿……肌肉濡渍……发为肉痿”)。
3.饮食/毒物所伤
¢饮食不节(嗜酒辛辣)、劳倦过度→ 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不足 筋脉失养;
¢用/接触毒药物(如某些疗药 损伤经脉 气血运行不
4.劳病体虚:先天不足、久病耗伤、房劳过度→ 肝肾亏虚 精血不足 筋脉失濡。
5.跌仆瘀阻伤、产后恶露不尽 瘀血阻络→ 血不生失养。
(二)病机
1. 核心病机五脏虚损,精津气血不足,肌肉筋脉失养(“不则痿”)。
2. 病位:以“肌肉筋脉”为表象,根“肺、、肝、肾、——
¢肺:主津,津伤则筋脉失润;
¢):主气血生化,虚则化源不足;
¢肝:主筋,肝血亏则筋失养;
¢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髓骨痿。
3.病理性质
¢证:外感温毒、湿热浸淫、瘀性/期多见);
¢虚证: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慢性/期多见);
¢实夹杂:如湿热伤津、气虚血瘀(临床最常见)。
4.病程演变
¢初起:多为(湿热、温毒实夹杂(如湿热伤津);
¢久:实邪正→ 为虚证(脾胃/肝肾亏虚),中夹实(如肾虚瘀);
¢重症:肾精气虚败 舌体瘫软、呼吸/吞咽困难危及)。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核心症状:肢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可伴肌肉萎缩(如下肢“大肉渐
”),严重时累及呼吸肌、吞咽肌。
2. 病史:发病有感冒泻、伤、长期服药或家族遗传史
3.辅助检查
¢神经肌肉检查:肌电图判断神经/肌肉损伤)、肌肉活检确诊肌营养不
良);
¢血清:肌(如肌酸激酶升高肌肉损伤)、乙酰胆碱体抗体确诊
重症肌无力);
¢影像学:脊髓 MRI排除脊髓病变)。
(二)鉴别诊断(与相似病症对比)
病症 核心区别点
偏枯后遗症) 单上下肢瘫痪,伴语言謇涩口舌歪斜(因病变致“经
不通”);痿证多为双侧或对称无力,无,以“失养”为
主。
痱证(类运动神经元病) 除四肢无力必有志异常(如言语减退);痿证
期神志正常,体功能障碍。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 辨脏腑病位
摘要:

痿证是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为核心症状的慢性疾病多以下肢痿弱常见本质是“五脏受损、精津气血亏虚、肌肉筋脉失养”病程迁延可致瘫痪等。西医中多发性神经根炎、渐冻症等出现类似症状可参照此证论治。历史沿革上先秦汉《黄帝内经痿论》首次系统论述病因、病机、分类和治则;宋金元陈无择强调“五脏气不足”是根本张子和提出“痿病无寒”朱丹溪提出多种致痿因素并创治则和方剂;明清近代张景岳强调辨证虚实邹滋九明确痿证与四经相关张锡纯创振颓汤拓展治法。病因上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劳病体虚、跌仆瘀阻等均可致痿。病机核心是五脏虚损病位在肌肉筋脉根在肺、脾、肝、肾、胃病理性质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病程有演变。诊断看核心症状、病史、辅助检查要与偏枯、痱证等鉴别。辨证论治要辨脏腑病位、标本虚实治则虚则补之等证治分肺热津伤、湿热浸淫等证型。临证备要强调“独取阳明”灵活应用、兼顾通络与扶正等。预防调护要避邪、强体、早治调护注意饮食、护理、心理。小结指出其核心特征、治疗关键、预后情况。名医验案展示了具体治疗过程古籍摘要补充了相关观点。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内科学-痿证学习精要.docx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