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哮病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7.05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哮病
一、疾病概述
(一)核心定义
主症: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呈反复发作性。
西医对应疾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
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贡献
春秋战国 《黄帝内经》 记载“喘鸣”(类似哮病发作),如“使人喘
鸣”“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
东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 1. 称哮病为“上气”,归为“伏饮”范畴; 2.
提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
之”,明确发作特征与治法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称本病为“呷嗽”,指出病机为“痰气相击,
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宜“消痰破饮”
元 朱丹溪 1. 首创“哮喘”病名; 2. 提出“专主于痰”的
病理核心; 3. 确立“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
用攻邪为主”的治疗原则
明 虞抟《医学正传》 明确区分哮与喘:“哮以声响名(喉中哮
鸣),喘以气息言(气促困难)”
后世 —— 因“哮必兼喘”,统称“哮喘”,简名“哮
证”或“哮病”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邪侵袭(主要诱因:气候变化)
风寒/风热外邪→内合于肺→“伏痰”被引触→痰气搏结→壅塞气道
吸入花粉、烟尘、异味气体→肺气宣发失常→津液凝聚成痰→诱发哮病
2.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寒饮内停;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
禀赋异常者食海膻发物→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又称“食哮”“鱼腥
哮”等)
3. 情志刺激
忧郁恼怒、思虑过度→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化火/津液凝痰→上逆犯肺
肝气横克脾土→脾失健运→酿痰干肺→肺气失降
4. 体虚病后
先天禀赋不足(如“幼稚天哮”)→肺脾肾亏虚→津液失布→痰饮内生
病后体弱(麻疹、顿咳、反复感冒)→肺气亏虚/阴虚火旺→痰浊/痰热内聚
(二)病机
1. 核心病理:痰伏于肺(夙根)+ 诱因触发→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气道挛急
¢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壅塞气道,肺管狭窄→痰鸣如吼,气息喘促
(《证治汇补》:“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
合发为哮病”)
2.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朱丹溪“哮喘专主于痰”),分寒热:
¢寒痰→寒哮(素体阳虚,痰从寒化)
¢热痰→热哮(素体阳盛,痰从热化)
¢兼夹证:寒包热哮(痰热内郁+风寒外束)、风痰哮(痰浊伏肺+风邪触发)、
虚哮(反复发作+正气耗伤)
3. 病位:主在肺,涉及脾、肾、肝
¢肺:宣降失常→气道壅塞
¢脾:失运生痰→“脾为生痰之源”
¢肾:失于摄纳→“肾为气之根”,久哮伤肾→病情加重
¢肝:情志失调→气郁化火犯肺
4.转化规律:
¢急性发作期:邪实为主(痰阻气道)
¢缓解期:正虚为主(肺脾肾虚)
¢长期反复发作:实转虚(寒痰伤脾肾之阳,热痰耗肺肾之阴)→虚实错杂
¢危重症:哮病大发作/持续状态→肺肾两虚+痰浊壅盛→累及心阳→喘脱危候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 发作特征: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口唇指甲发绀,
数分钟至数小时后缓解。
2. 反复发作性:诱因明确(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发作前多有
鼻痒、喷嚏、咳嗽、胸闷。
3. 缓解期表现: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感疲劳、纳差;病程久者可有轻度哮鸣。
4.禀赋关联:多与先天禀赋相关,家族可能有哮病史。
5.辅助检查: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肺功能检查(如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鉴别疾病 核心区别点
喘证 1. 共性:均有呼吸急促; 2. 区别: - 哮病:必兼喘,以“喉中
哮鸣有声”为特征,是独立反复发作疾病; - 喘证:未必兼哮,
以“呼吸气促困难”为特征,是多种疾病的症状
支饮 1. 病因:饮留胸膈,多由慢性咳嗽迁延而成; 2. 发作特点:间歇
与发作界限不清,以咳嗽气喘为主,病情时轻时重; 3. 哮病:突
摘要:
展开>>
收起<<
哮病一、疾病概述(一)核心定义主症: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呈反复发作性。西医对应疾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二、历史沿革时期医家/著作核心贡献春秋战国《黄帝内经》记载“喘鸣”(类似哮病发作),如“使人喘鸣”“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1.称哮病为“上气”,归为“伏饮”范畴;2.提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明确发作特征与治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指出病机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宜“消痰破饮”元朱丹溪1.首创“哮喘”病...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