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虚劳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20.89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虚劳
一、疾病概述
1.定义:又称虚损,因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所致,以多种慢性虚弱表
现为主症的疾病。核心特点为:病程长、虚损涉及多脏腑(非单一证候),以
“精气夺则虚”为本质。
2.西医范畴:各系统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功能衰退性疾病
(如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衰弱)及贫血、营养不良等,可参照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黄帝内经》、《难
经》、张仲景《金匮要
略》
- 《内经》提出“精气夺则虚”“五劳所
伤”,确立“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治则 -
《难经·十四难》以“五损”立论,分脏腑提出
虚损治法(如“损其肺者益其气”) - 张仲景
首次提出“虚劳”病名,创小建中汤(温
脾)、肾气丸(补肾),并提出“干血致虚”
需化瘀生新
隋-唐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 巢元方以“五劳(心/肝/肺/脾/肾劳)、六极
(气/血/筋/骨/肌/精极)、七伤”概括虚劳病
因 - 孙思邈将虚劳分述于脏腑证治,重视脏腑
整体调理
宋-金元 严用和《济生方》、李东
垣、朱丹溪
- 严用和提出“补脾不如补肾”,区分虚劳与
传染性痨瘵 - 李东垣从脾胃论治,创甘温补中
法(如补中益气汤) - 朱丹溪从肝肾论治,重
视滋阴降火,创大补阴丸
明-清 张景岳、汪绮石《理虚元
鉴》、吴谦《医宗金鉴》
- 张景岳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创左
归丸(补肾阴)、右归丸(补肾阳) - 汪绮石
著《理虚元鉴》(首部虚劳专著),提出“治
虚三本:肺、脾、肾” - 吴谦区分“虚、损、
劳、极”四阶段,明确虚劳与急性虚证的差异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先天不足:父母体虚、胎孕失养、生育过多→ 禀赋薄弱、精气不充→ 易成虚劳(幼
年虚劳多与此相关)。
2.重病久病:热病耗阴、寒病伤阳、瘀结耗血→ 气血阴阳亏损,久病不愈→ 渐成虚劳
(成年虚劳多与此相关)。
3.误治失治:苦寒伤阳、燥热耗阴、攻伐过度→ 精气损伤;或延误治→ 虚损重。
4.烦劳过度
¢过度(忧郁)→ 心脾伤、气血亏虚;
¢劳过度(恣情纵欲)→ 肾精耗损、阴阳虚。
5.饮食不节饥饱不调、饮食偏嗜饮酒过度→ 脾胃损伤→ 气血生化不→ 脏腑失养。
(二)病机
1.核心病机五脏气血阴阳亏损,久虚不成劳。
2.脏腑关联与传变
¢气血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 一脏虚损易脏(如气虚久→ 阳虚,
血虚久→ 阴虚;肺虚脾、脾虚肾);
¢重点脏腑:脾(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源)、肾(先天之本,寓元阴元阳)
虚劳期多致脾肾两败
3.病理性质
¢以“本虚”为主,可兼夹实邪(如气虚生、血虚致瘀、阳虚水停);
¢演变阶段:虚→ 损→ 劳→ 极(虚为初起,极为重)。
4.危重转归:脾胃衰食少便溏、大肉尽脱)→ 化源告竭;或五脏损→ 阴阳离决
预后不良。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症状特点:以慢性虚弱证候为主(如乏力头晕、心热、寒、消),
进行重,急性外感证表现;
2.病史、久病、劳饮食因,病程长(数月至数年);
3.体征面色无华弱、舌淡/红少津脉细弱/细数
4.排除标准排除疾病(如泄泻咳嗽)中的“虚证”(者为单一证候,
非多脏腑久虚)。
(二)鉴别诊断(与内科其他疾病虚证对比)
鉴别要点 虚劳(病) 内科其他疾病虚证(证)
本质 立疾病,以“多脏腑气血阴阳
久虚”为核心
一疾病的证候类型(如泄泻-
脾胃虚弱证)
涉及多脏腑(如心脾虚、肺肾
阴虚)
单一或相脏腑(如脾胃、肺)
病程 长(慢性进展),治速效 随原发好转而缓解,治
主症 无固定主症,以“虚弱症”为
原发病主症为核心(如泄泻
腹泻为主,兼乏力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损为目
摘要:

虚劳一、疾病概述1.定义:又称虚损,因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所致,以多种慢性虚弱表现为主症的疾病。核心特点为:病程长、虚损涉及多脏腑(非单一证候),以“精气夺则虚”为本质。2.西医范畴:各系统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肾病、慢性肝病)、功能衰退性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老年性衰弱)及贫血、营养不良等,可参照辨证论治。二、历史沿革时期医家/著作核心观点与贡献先秦-汉《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金匮要略》-《内经》提出“精气夺则虚”“五劳所伤”,确立“虚则补之”“劳者温之”治则-《难经·十四难》以“五损”立论,分脏腑提出虚损治法(如“损其肺者益其气”)-张仲景首次提出“虚劳”病名,创小建中...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内科学-虚劳学习精要.docx

共8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8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