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腰痛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6.19KB 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腰痛
一、疾病概述
1. 定义: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核心症状的疾病,分急性与慢性两类——
¢急性腰痛:病程短,腰部拘急刺痛,脊柱旁压痛明显;
¢慢性腰痛:病程长,时作时止,腰部隐痛或酸痛。
其本质是“经脉痹阻、腰府失养”,腰为“肾之府”,故本病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2. 西医范畴: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
损等腰部病变,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黄帝内经》 - 首次确立“腰痛”病名,明确核心病机: ①
病位:肾(“腰者,肾之府”)、督脉(“督
脉为病,脊强反折”); ② 病因:肾精亏
虚、外邪侵袭、外伤瘀血; ③ 病性:以虚为
主。
东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 - 分类论治: ① 寒湿腰痛(肾著):症状为
“腰以下冷痛”,创甘姜苓术汤; ② 虚劳腰
痛:用肾气丸补肾,为后世补肾治腰痛奠定基
础。
隋-宋 巢元方、孙思邈、陈无择 -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肾经虚损,
风冷乘之”致腰痛,分急慢性腰痛; -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载独活寄生汤(治风湿腰
痛); -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强调
“腰痛虽属肾虚,亦涉三因(外感、内伤、外
伤)”,完善病因分类。
元-明 朱丹溪、张景岳 - 朱丹溪《丹溪心法》:补充病因“湿热、痰
积”,提出“寒凉药不可峻用,需温散”; -
张景岳《景岳全书》:强调“腰痛虚证十居八
九”,主张详辨虚实,避免误治。
吴谦、李用粹 - 吴谦《医宗金鉴》:归纳腰痛九种病因,系
统化分类; - 李用粹《证治汇补》:提出治疗
原则“补肾为先,标本缓急”——初痛疏邪、
久痛补真元,明确标本论治逻辑。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外邪侵袭:居处潮湿、汗出当风、冒雨着凉→ 风、寒、湿、热邪侵入腰府→ 经脉
受阻→ 气血运行不畅。
¢寒邪:收引凝滞,致腰府气血不通;
¢湿邪:黏滞着,气,致肌肉筋脉拘急;
¢热邪:与湿(湿热),滞腰府,经脉不畅。
2. 年老体虚:先、久病虚、年老体衰房事不节→ 肾之精气亏虚→ 腰府失
养(“肾精,精能濡养腰府”)。
3.跌仆闪挫举重抬物闪挫暴力扭转坠落跌打→ 腰部经气血阻滞→ 瘀
着→ 不通则痛。
(二)病机
1. 核心病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不通则痛”“不则痛”)。
2. 病位:以“腰”为心,与“肾”及多经脉关——
¢肾:腰为肾之府,肾虚是腰痛本;
¢经脉:足太阳膀胱经(行腰部)、督脉(行脊)、脉、脉(约束
部)。
3.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为本——
¢实证:外邪(寒湿、湿热)、瘀血(跌仆闪挫)痹阻经脉;
¢虚证:肾虚(肾虚、肾虚)致腰府失养;
¢化:实证久伤肾(寒湿伤肾、湿热),虚证易招外邪(肾虚
感寒湿),形成本虚标实。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症状特点
¢急性:腰脊/脊旁剧烈活动,压痛明显;
¢慢性:腰部隐痛/酸痛,劳累加重休息
2. 病史多有居处潮湿、涉冒雨、跌仆闪挫、长房事不节
3.辅助检查
¢影像学:腰椎 X 线CTMRI(明确腰椎间盘出、骨质增生等);
¢验室:血常规、血、类风湿因排除风湿/强直性脊柱炎);
¢专科检查:肾脏 B 超妇科检查排除肾系/妇科疾病致腰痛)。
(二)鉴别诊断(与相似部位疼痛区分)
病症 疼痛部位 核心区别
腰痛 腰脊脊旁(1 腰椎
区域
与肾、腰椎直接相关,无下肢放射性痛(除非
合并神经压
背膂区域与心椎病变关,如胸膜炎、椎骨
质增生
尻骶部(骨、
肛肠妇科疾病关,如痔疮盆腔
尻尾以下、两侧胯部(
关节区域
关节病变关,如髋关节炎、头坏
肾痹 腰强直弯曲,不能屈伸 属“痹证”范畴骨痹发展而来
摘要:

腰痛一、疾病概述1.定义: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核心症状的疾病,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腰痛:病程短,腰部拘急刺痛,脊柱旁压痛明显;¢慢性腰痛:病程长,时作时止,腰部隐痛或酸痛。其本质是“经脉痹阻、腰府失养”,腰为“肾之府”,故本病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2.西医范畴: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二、历史沿革时期医家/著作核心观点与贡献先秦-汉《黄帝内经》-首次确立“腰痛”病名,明确核心病机:①病位:肾(“腰者,肾之府”)、督脉(“督脉为病,脊强反折”);②病因:肾精亏虚、外邪侵袭、外伤瘀血;③病性:以虚为主。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内科学-腰痛学习精要.docx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