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针灸学讲稿-治疗各论

2025-10-02
999+
180.99KB
6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治疗各论
【学习目标】
1.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法、处方、操作。
2.熟悉: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辨证要点。
3.了解:临床各科常见病的其他治疗方法。
项目一
内科病证
感冒
案例导入
张某,男,28 岁,已婚,工人。1985 年11 月25 日就诊。自诉身冷,头痛,周身酸楚
不适 2天。2天前因感寒受凉,出现身冷,周身酸楚,头痛异常,自服安乃近两片,当时
全身大汗出,汗出后自觉全身舒服。次日未休息又外出工作,回家后又感全身不适,遂来
我院就诊。诊见恶风,汗出,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头昏沉重,鼻鸣干呕,口干苦,不欲饮
水,咽不痛,胸满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
问题:写出中医辨证及分型、辨证依据、针灸治疗、医嘱。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甚则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的外感病证。
全年均可发病,尤以冬春两季多见,病情轻者称为“伤风”,病情重者称为“重伤风”,在同一
区域内广泛流行、证候相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本病多由禀赋不足、外邪侵袭等因素所致。
病位在肺卫,基本病机是体质虚弱,肺卫功能失调。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可参考本病辨治。
【辨证】
主症ã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甚则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风寒束表者兼见恶寒重,发热轻,流清涕,口不渴,咽不痛,头身疼痛,舌淡,苔薄白,
脉浮紧;风热犯表者兼见发热重,恶寒轻,汗出不畅,流黄涕,痰黏稠,口渴,咽痛,舌
红,苔薄黄,脉浮数;暑湿袭表者兼见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欲呕,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体虚感冒者多见形体虚弱,稍有不慎即感外邪,屡感屡发;时行感冒呈流行性,
群体突然发病,症状相似,变化迅速,病情较普通感冒为重,体力恢复较慢。
知识链接
1.鉴别诊断ã临床上需要与某些传染病早期、温病早期相鉴别。
2.辅助检查ã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ã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ã列缺 合谷 大椎 风池 太阳
配穴ã风寒束表者加风门、肺俞;风热犯表者加曲池、尺泽、鱼际;暑湿袭表者加委中、尺
泽;体虚者加足三里、气海;咽喉肿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不适者加身柱;鼻塞者加迎香。
操作ã毫针浅刺用泻法。风寒者风门、肺俞可针刺后拔罐;风热者大椎刺络拔罐;咽痛者少
商点刺放血;夹暑者委中、尺泽可点刺放血。
方义ã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列缺为肺经络穴,通于手阳明大肠经,善治头项之疾,祛风
解表;合谷为手阳明原穴,手阳明与手太阴相表里,配列缺清肃肺气,发汗解表;大椎为
督脉与诸阳经之会,疏风清热;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善疏解表邪,通络止
痛,明目开窍;太阳为奇穴,可疏通局部气血,清利头目以治头痛。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取额、内鼻、肺、下屏尖。毫针中等刺激。
(2)拔罐法 取大椎、风门、肺俞,留罐 10 分钟。
【按语】
1.本病流行期间,不到人多的公共场合活动;针灸双侧足三里,毫针用补法,每日1次,
连续 3日,有预防作用。
2.饮食宜清淡,戒烟酒;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复习思考
1.简述感冒的辨证要点。
2.简述感冒的主穴与操作。
3.简述感冒配穴的应用。
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吐痰液或干咳无痰为主症的病证。本病多由外邪侵袭,
或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所致。病位在肺,与脾、肝有关,病久及肾;其主要病机是肺失宣
降,肺气上逆。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均可参考本病辨治。
【辨证】
1.外感咳嗽ã起病急骤,病程较短。
风寒袭肺者咳嗽,痰稀色白,伴有风寒表证;风热犯肺者咳嗽,痰黄而稠,伴有风热表证;
燥邪伤肺者干咳少痰,咳痰不爽,伴有燥邪伤阴体征。
2.内伤咳嗽ã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
痰热壅肺者咳嗽,痰黄白黏稠,咳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伴有痰热之象;肝火犯肺者咳
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伴有郁热之象;痰湿蕴肺者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
有痰声,伴有痰盛之征;肺气亏虚者咳声无力,痰白清稀,易于感冒,伴有气虚征象;肺
阴亏虚者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伴有虚热之象。
知识链接
1.鉴别诊断ã临床上需要与肺痈、肺痨、喘证、肺癌相鉴别。
2.辅助检查ã肺部听诊、血常规、胸部X线、CT、肺功能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
1.基本治疗
(1)外感咳嗽
治法ã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以手太阴、手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ã列缺 合谷 肺俞 身柱
配穴ã风寒袭肺者加风门、风池;风热犯肺者加大椎、尺泽;燥邪伤肺者加三阴交、太溪;
咽喉痛者加少商放血。
操作ã针用泻法,风热可疾刺,风寒留针或针灸并用,或针后在背部腧穴拔火罐。
方义ã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列缺为肺经络穴,善于散风祛邪,宣肺解表;合谷、列缺为
原络相配,可加强宣肺解表的作用;肺俞长于宣肃肺气;身柱固肺解表,驱邪外出,是治
疗外感咳嗽的经验效穴。
(2)内伤咳嗽
治法ã宣肃肺气,调理脏腑。以手、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ã太渊 三阴交 肺俞 足三里
配穴ã痰湿蕴肺者加中脘、丰隆、阴陵泉;痰热壅肺者加尺泽、丰隆;肝火犯肺者侠溪、行
间;肺阴亏虚者加膏肓、太溪;肺气亏虚者加膻中、肾俞;咯血者加孔最、膈俞。
操作ã毫针平补平泻法,可用灸法。
方义ã内伤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重在调理脏腑。选穴遵“见咳休止咳,应治咳之源”
之法则,肺俞调理肺气;太渊为肺经原穴,为本脏真气所注,扶正疗虚,使肺宣肃有常;
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阳明经多气多血,足三里为足阳明
经合穴,功善补养气血,扶正祛邪,保健强身。
2.其他治疗
(1)穴位贴敷法 取肺俞、定喘、风门、膻中、丰隆。白附子 16%,洋金花 48%,川椒
33%,樟脑 3%,细辛 1%,制成粉剂。将药粉少许置穴位上,用胶布贴敷,每3~4日更
换1次,三伏天应用效果较好。
(2)穴位注射法 取定喘、大杼、风门、肺俞。用清开灵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每次2
穴,每穴注入药液0.5mL,隔日1次。
【按语】
1.明确诊断,合理治疗,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2.平时注意保暖、慎避风寒;戒烟酒。
复习思考
1.简述咳嗽的辨证要点。
2.简述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主穴与操作。
3.简述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配穴的应用。
喘病
案例导入
陈某,女,20 岁,未婚,学生。1990 年11 月19 日就诊。2天前不慎感寒后出现喘促上
气,胸憋胀而痛,咳吐黄稠痰,恶寒发热,流浊涕、喷嚏,咽红,身痛口渴。舌红,苔薄
白,脉滑数。
问题:写出中医辨证及证候分型、辨证依据、针灸治疗、医嘱。
喘病是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主症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
病,尤以寒冷季节和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男女老幼皆可罹患;本病多由禀赋不足、
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因素引起;病位主要在肺肾,与肝、脾、心
有关。主要病机为肺气上逆,肃降无权。
西医学的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不全等,均可参考本病辨治。
【辨证】
1.实喘ã发病急,病程短,声高气粗,呼吸深长,呼出为快,不能平卧,形体较强壮,脉象
较有力。
风寒束肺者兼见恶寒发热,头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热犯肺者兼见发热恶风,舌
边红,苔薄黄,脉浮数;痰湿蕴肺者兼见痰多易咳,痰黏或咳吐不爽,胸中窒闷,口腻,
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腻,脉弦滑;水气凌心者兼见痰多呈泡沫状,胸满不能平卧,肢体
浮肿,心悸怔忡,尿少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细数。
2.虚喘ã起病缓慢,病程长,迁延不愈,时轻时重,或呈间歇性发作,声低气怯,气息短促,
形体较弱,脉象多无力。
肺脾两虚者兼见语声低微,自汗心悸,面色ã ã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少,
脉弱,或口干咽燥,舌红,苔少或薄黄,脉细数;肺肾两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动则喘咳,
气不接续,胸闷如窒,不能平卧,痰多而黏,或心烦不寐,唇甲发绀,舌紫或舌红,苔少,
脉微疾或结、代。
摘要:
展开>>
收起<<
治疗各论【学习目标】1.掌握:临床各科常见病的治法、处方、操作。2.熟悉: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辨证要点。3.了解:临床各科常见病的其他治疗方法。项目一内科病证感冒案例导入张某,男,28岁,已婚,工人。1985年11月25日就诊。自诉身冷,头痛,周身酸楚不适2天。2天前因感寒受凉,出现身冷,周身酸楚,头痛异常,自服安乃近两片,当时全身大汗出,汗出后自觉全身舒服。次日未休息又外出工作,回家后又感全身不适,遂来我院就诊。诊见恶风,汗出,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头昏沉重,鼻鸣干呕,口干苦,不欲饮水,咽不痛,胸满食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缓。问题:写出中医辨证及分型、辨证依据、针灸治疗、医嘱。感冒是以鼻塞、流涕、...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