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络与腧穴-手阳明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2025-09-30
999+
3.04MB
1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
【学习目标】
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
香)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
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
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
一、手阳明经络
(一)手阳明经脉
经脉循行
【原文】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T[1]之端,循指上廉T[2],出合谷两骨T[3]之
间,上入两筋T[4]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T[5]之前廉,上
出于柱骨之会T[6]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T[7],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
鼻孔。(图 2-9)
图2-9 手阳明经脉循行示意图
【注释】
[1]大指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3]合谷两骨:指第 1、2掌骨。中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
[5]髃(yú)骨:此指肩胛骨的肩峰部。
[6]柱骨之会:柱骨,指颈椎;会,此指大椎穴。
[7]颊:一说面旁的总称,如王冰:“颊,谓两旁也”;一说为下颌角部,如滑寿注:“耳以下
曲处为颊”。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之尖端(桡侧),沿食指桡侧,经过第 1、2掌骨之间,上行至
腕后两筋之间,沿前臂外侧前缘,至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行到肩部,肩峰前,
向上循行至背部,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穴,再向前行进入缺盆,络于肺,下行穿横膈,属
于大肠。
其支脉,从缺盆部上行颈部,经面颊进入下齿之中,又返回经口角到上口唇,交会于人中
(水沟穴),左脉右行,右脉左行,止于对侧鼻孔旁。
经脉病候
【原文】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T[1],口干,鼽衄T[2],喉痹T[3],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T[4]。
【注释】
[1]目黄:指眼睛昏黄,不同于黄疸。
[2]鼽(qiú)衄(nǜ):鼽,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
[4]寒栗不复:发冷颤抖,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异常变化表现为下列病证:齿痛,面颊部肿胀。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的病证:眼睛昏黄,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
肩前、上臂部痛,食指疼痛、活动不利。
当本经气盛有余时,经脉所过部位发热、肿胀;而气虚不足时,则发冷、战栗,难以复温。
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 斜,耳聋等。
2.神志病、热病:昏迷,发热,眩晕,癫狂等。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皮肤病:瘾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二)手阳明络脉
【原文】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
上曲颊偏齿T[1];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T[2]。(图 2-10)
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膈T[3],取之所别也。
摘要:
展开>>
收起<<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识别及应用【学习目标】掌握本经脉循行和常用腧穴(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注意事项。熟悉本经脉的主治概要。了解本经的络脉、经筋、经别及其他腧穴。一、手阳明经络(一)手阳明经脉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谷两骨 [3] 之间,上入两筋 [4]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 [6] 上,下应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7]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图2...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