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儿科学脾系病证

2025-10-12
999+
2.57MB
4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脾系病证
脾系病证是由于饮食因素、感受外邪、情志所伤、体弱久病等,影响脾的运化、胃的腐熟
功能而引起的病证,病位主要在脾胃。脾胃位于中焦,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升为健,喜
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喜润恶燥。脾与胃相互络属,共同完成水谷的受
纳与运化功能,而纳运功能的正常发挥,又取决于脾胃是否升降相合、燥湿相济。脾系病
证的发生主要由于脾胃的纳运功能失常所致,故使脾胃燥湿相宜、升降相和,恢复脾胃纳
运功能为小儿脾系病证的基本治疗原则。
脾系病证为儿科常见病证,常表现为水谷受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水湿留滞
痰浊内生,乳食积滞,血失统摄等相应证候。临床常分虚实,虚在气、血、阴、阳,实在
湿、食、寒、热。小儿脾常不足,虚实相兼常见。治疗时不宜轻用攻伐,也不可骤补。补
虚时必须补中寓运,消积时又需消中兼补,燥湿时必须燥中寓濡,滋阴时又当滋中潜化。
第一节
鹅口疮
鹅口疮是以口腔黏膜、舌上散在或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白屑状
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又因其屑色白如雪,故名雪口。西医学亦称为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
感染所致。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常见于新生儿,以及体质虚弱、营养不良、久病久泻,或长期使
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小儿。轻证预后良好;少数重证患者,白屑蔓
延鼻道、咽喉或气管,甚至波及肺,影响呼吸和吮乳,则可危及生命。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可由胎热内蕴,或体质虚弱,久病久泻,或调护不当,口腔不洁,感受秽毒之
邪所致。其主要病变部位在心、脾、肾,病机关键是火热之邪循经上炎,熏灼口舌。
1.心脾积热ÿ孕母平素喜食辛辣炙煿之品,热留脾胃,遗患胎儿,致胎儿心脾积热;或出生
时产道秽毒侵入儿口;或喂养不当,嗜食肥甘厚味,脾胃蕴热;或出生后护理不当,口腔
不洁,黏膜破损,秽毒之邪乘虚而入。因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脾脉又络于舌,若心
脾积热,热邪循经上行,内外合邪,熏灼口舌,发为鹅口疮。
2.虚火上浮ÿ多由胎禀不足,素体阴虚;或因病后失调,久病体虚;或久泻久利津液大伤;
或患其他热性病后,灼伤阴津致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蒸口腔,发为鹅口疮。
若邪盛正虚,病情发展蔓延,火热之邪可致上下壅塞,肺气闭塞,引起呼吸不利,吞咽困
难等危重证候。
图5-1 鹅口疮病因病机示意图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病史ÿ多见于新生儿,或久病体虚、久泻儿,或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或免
疫抑制剂史。
2.临床表现ÿ口腔黏膜上出现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块。常见于颊黏膜、舌、齿龈、上腭及唇
内黏膜,可蔓延至咽部。初起呈点状和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状,擦去斑膜后,可见红
色创面。婴幼儿常表现为拒食,吮乳时啼哭。本病累及食管、肠道、喉、气管、肺等,可
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
3.辅助检查ÿ取白屑少许涂片,加10%氢氧化钠液,于显微镜下镜检,可见白色念珠菌芽
孢及菌丝。
(二)鉴别诊断
1.本病需与白喉鉴别ÿ见表 4-3;ÿ与口疮鉴别ÿ见表 5-1。
2.残留奶块ÿ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棉签蘸温开水轻拭,即可除去奶块,易于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本病以八纲辨证为主,重在辨虚实及轻重。
1.辨虚实ÿ实证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焮红,可伴发热、面赤、心烦口
渴、疼痛哭闹,尿赤便秘,舌苔厚腻等症;虚证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迁延反复,口腔
白屑较少,周围焮红不显,可伴消瘦、神疲虚烦、颧红等症状。
2.辨轻重ÿ轻证白屑较少,范围局限,全身症状轻微或无,饮食、睡眠正常;重证白屑堆积 ,
甚或蔓延到鼻腔、咽喉、气道、胃肠,可伴高热、烦躁、哭闹、吐泻、气促及吮吸困难等
极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治疗原则
本病实证宜清泻心脾积热;虚证宜滋肾养阴降火。
(三)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口腔、舌面满布白屑,周围焮红较甚,面赤唇红,烦躁不宁,吮乳啼哭,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红,苔白厚腻,指纹紫滞,脉滑或滑数。
证候分析:胎毒内蕴,或口腔不洁,感受秽毒,或久病余邪未清,内积心脾,郁而化热,
熏灼口舌,故见口腔白屑满布,状如鹅口;心脾热盛则面赤唇红;积热上扰心神则烦躁不
宁;积热下移则便秘尿赤。
辨证要点:口腔、舌面白屑多,周围焮红,面红唇赤。
治法:清心泻脾。
主方: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栀子、石膏、黄连、黄芩、地黄、赤茯苓、灯心草。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舌苔厚腻者,加广藿香、佩兰、滑石;口干喜饮者,加石斛
芦根、麦冬;腹胀纳呆者,加山楂、麦芽、槟榔。
2.虚火上浮
证候:口腔舌面白屑散在,周围焮红不重,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
或低热盗汗等,舌质红,少苔,指纹淡紫,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先天禀赋不足,或生后喂养调护不当,或久病体质虚弱,津液耗伤,阴虚阳亢
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蒸口舌,故口舌白屑散在,焮红不甚;面白颧红,手足心热,低
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虚火上浮之象。
辨证要点:口、舌白屑散在,周围焮红不重,舌质红,少苔。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加减。
常用药: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知母、黄柏。
加减:口干欲饮者,加石斛、玉竹;低热者,加地骨皮、白薇;食欲不振者,加乌梅、木
瓜、麦芽;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久病反复,虚火上炎者,少佐肉桂。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1.导赤丸ÿ用于心脾积热证。
2.知柏地黄丸ÿ用于虚火上浮证。
(二)药物外治
1.冰硼散、珠黄散、青黛散涂敷患处。用于心脾积热证。
2.西瓜霜喷剂、开喉剑喷雾剂,每次适量,喷敷患处。用于心脾积热证。
3.吴茱萸 10g,研为细末,以陈醋适量调成糊状,敷于两足涌泉穴。用于虚火上浮证。
(三)西医治疗
1.用弱碱性溶液,如 2%~5%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
2.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毫升含10 万~20 万单位)涂拭患处,1日3次。
【预防调护】
1.加强孕期卫生保健,及时治疗阴道霉菌病。
2.注意口腔清洁,喂奶后给予少量温开水,哺乳婴儿的奶瓶、奶嘴要消毒,母乳乳头应保
持清洁。
3.避免过烫、过硬或刺激性食物及不必要的口腔擦拭,防止损伤口腔黏膜。
4.注意婴儿营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适当补充维生素 B2和维生素 C。
5.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
6.保持大便通畅,大便干结者,适当食用水果。
7.注意观察口腔黏膜白屑变化,如发现患儿吞咽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处理。
【案例分析】
金某,男,6个月。1990 年4月6日就诊。
病史:患儿于诊前6天起病。症见:发热、少咳,流涕。用抗生素治疗 4天热降,但患儿
进乳不宁,舌口出现白色乳块样物。大便不消化,小便黄少。
查体:神烦,面赤,唇干,涎多,口腔内膜、舌边布满白屑。舌苔白厚,舌质红。心、肺
腹部未见异常。脉数,纹红。
检验:白细胞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0.56,淋巴细胞0.44。
诊治:诊为鹅口疮。
辨证:心脾积热,邪秽化热,上熏口舌化腐生屑。治用清心泻脾之法。
处方:黄芩 4g,黄连 1g,生地黄 5g,淡竹叶5g,灯心草3g,白芍4g,蝉蜕 4g。水煎
服。合用 1%龙胆紫药水涂患处,1日1~2次。经治 3天白屑消退。
按语:鹅口疮,一般治疗均可痊愈,但营养状态不佳者,易迁延日久,恢复较慢。经本组
处方治疗者一般均愈。方中黄连清心;黄芩清脾;生地黄去内积热;淡竹叶、灯心草导赤
去热;白芍、蝉蜕宁神。加1%龙胆紫局部泻火。多数3~5天而愈。
(王烈医案——摘自《王烈国医大师婴童系列丛书·婴童医案》)
【古籍选录】
《诸病源候论·鹅口候》:“小儿初生口里白屑起,乃至舌上生疮,如鹅口里,世谓之鹅口 ,
此由在胎时受谷气盛,心脾热气,熏发于口故也。”
《外科正宗·鹅口疮》:“鹅口疮皆心脾二经胎热上攻,致满口皆生白斑雪片;甚至咽间叠
叠肿起,致难乳哺,多生啼叫。以青纱一条裹箸头上,蘸新汲水揩去白胎,以净为度、重
摘要:
展开>>
收起<<
脾系病证脾系病证是由于饮食因素、感受外邪、情志所伤、体弱久病等,影响脾的运化、胃的腐熟功能而引起的病证,病位主要在脾胃。脾胃位于中焦,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以升为健,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喜润恶燥。脾与胃相互络属,共同完成水谷的受纳与运化功能,而纳运功能的正常发挥,又取决于脾胃是否升降相合、燥湿相济。脾系病证的发生主要由于脾胃的纳运功能失常所致,故使脾胃燥湿相宜、升降相和,恢复脾胃纳运功能为小儿脾系病证的基本治疗原则。脾系病证为儿科常见病证,常表现为水谷受纳运化失常,生化无源,气血亏虚,水湿留滞痰浊内生,乳食积滞,血失统摄等相应证候。临床常分虚实,虚在气、血、阴、阳,实在湿、食、寒...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