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儿科学其他病证

2025-10-12 999+ 2.3MB 3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其他病证
儿科临床存在一些疾病,难以归属到前述的相关章节中,但临床也较为常见,部分疾病
机较为复杂,而中医治疗方面有优势,将这些疾病归为其他病证。本章疾病分两大类,
类是以临床症状命名,如夏季热、紫癜和发热等;另一类是直接引用西医疾病名称,如
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湿疹等。针对上
述病证,用中医理论论述其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及治疗。
第一节
发热
发热是儿科多种疾病中的症状,可有壮热、低热、潮热等不同的证候群表现。壮热是指
体发热,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一种症状,属高热范畴;低热是指身体
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体温一般在 37.5℃38℃之间;潮热是指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
犹如潮汛。因疾病不同与病因病机的差异,小儿发热应按原发疾病进行辨病辨证治疗。
而小儿体属纯阳,阴常不足,且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多种疾病因素的影响均可致病机
阳化热而出现高热,尤其婴幼儿更易见。故本节重点讨论小儿高热。
39℃
“壮热”“身灼热”。小儿急性高热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
疾病;也可见于非感染性疾病,如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
等。此外,小儿变态反应(如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也
出现高热;小儿长期高热常见于败血症、沙门菌感染、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也可见于恶
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与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等结缔组织
虽然小儿体温的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但体温过高或高热,尤其在
病过程中,易见、厥、、脱等重证候,及时对症治。
病因病机
小儿高热分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高热邪毒入侵,正内伤高热
阴阳失调
1.外感高热小儿脏腑娇薄弱,且寒暖若调护失宜六淫邪毒由口鼻
侵犯肺卫表,理,邪交热。温热、暑湿之
或感受寒邪,从阳化热,均可引起高热;且邪愈盛,正愈实交争愈剧,热势高。
2.外感邪毒入里化热,或温热疫等直中于,或小儿食肥甘辛辣肺胃
热,均可,发生高热。外,上及闭塞,可出现蕴肺
、热证;火交结,
风,可致变证生,至出现、脱等重证候。
3.邪郁少,正邪交争半里,致机不利者见恶与发热
出现机不胆疏泄功能失常,故常口苦咽干目眩
胸胁苦满喜呕等证候表现。
10-1 发热病因病机示意图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小儿腋温 39℃以上为高热,41℃以上为高热;发热时间过两为长期发热。
鉴别诊断
有高热症状的疾病鉴别鉴别要点见表 10-1
10-1 具有高热症状的疾病鉴别要点
辨证论治
(一)辨证思路
高热可见于多种疾病之中,根据发病季节、发热程度、持续时间、热以及
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明确病因诊断变系统、感染
性或非感染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特点、指舌脉表、并注
证。
1.外感高热常因感受六淫邪毒所致,发热及鼻塞流涕咳嗽肺卫表证为其有证候表现 ,
于风、、暑、湿、等病特性及致病特点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
2.但热不寒是指热性病过程中,病邪入里化热,出现发热而的症状。此为病邪亢盛 ,
气御交争,多。临床上可因不同表现蕴肺、热、热
肠道、湿热郁蒸、暑热伤及热入营血等证候。
3.日晡潮热一般多在下午 35即申时)出现发热,或热势重,常见于阳明腑实
称阳潮热肠燥热内结,经气,正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
重。
4.往来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与发热交替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的
情况。此病,入半半里机不而致热外,常伴有苦咽
胸胁苦满喜呕机不证候。
)治疗原
小儿高热为儿科急症,治疗应以及时退热治辨病辨证论治其本因病势易
传变,可中西医结合、针结合、内外结合治。
)分证论治
1.外感风热
证候高热恶风鼻流浊涕喷嚏咳嗽渴,苔薄
脉浮数,指纹浮紫。
证候和,见发热重风;客肌表,络脉,故
疼痛;风热上攻咽咽红肿;风热犯肺肺失宣肃鼻流浊涕喷嚏
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均为外感风热之
辨证要点高热,鼻流浊涕咽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法:辛凉解表。
主方:银翘散温病加减
常用药:金银花连翘荆芥、大青叶石膏黄芩薄荷桔梗牛蒡子芦根甘草
加减:咽喉痛者加玄参岗梅;烦躁哭闹者加淡竹叶;伴惊厥加僵蚕
2.温热
证候高热气粗,大,烦渴,神昏谵语舌质
脉洪大。
证候:邪盛,外,故见高热气粗;热炽迫出、
烦渴心则神昏谵语,灼伤血透露质红苔黄脉洪
大为盛之
辨证要点高热,大出,烦渴,神昏谵语透露
法:气凉营
主方毒饮疫疹一得》加减
常用药:牛角黄芩黄连石膏知母竹叶
牡丹皮、桔梗
加减:便秘玄明并注意中病
3.胃肠
证候:日热,胀拒按,吐酸便结,便,烦舌质
大。
证候:胃肠燥内结,阳明经气旺时,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重;
内结吐酸胀拒按;热结,传,故
便秘;烦舌红苔黄燥均为热之
辨证要点:日晡潮热,腹胀便秘舌质红苔黄燥大。
法:腑泄热。
主方加减
常用药:芒硝厚朴甘草
加减:口加芦根粉葛加竹麦冬
4.邪郁少
摘要:

其他病证儿科临床存在一些疾病,难以归属到前述的相关章节中,但临床也较为常见,部分疾病病机较为复杂,而中医治疗方面有优势,将这些疾病归为其他病证。本章疾病分两大类,一类是以临床症状命名,如夏季热、紫癜和发热等;另一类是直接引用西医疾病名称,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湿疹等。针对上述病证,用中医理论论述其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及治疗。第一节发热发热是儿科多种疾病中的症状,可有壮热、低热、潮热等不同的证候群表现。壮热是指身体发热,热势壮盛,扪之烙手,或伴恶热烦渴的一种症状,属高热范畴;低热是指身体自觉发热,但热势不高,体温一般在37.5℃至38℃之间;潮热是指发...

展开>> 收起<<
(本科)中医儿科学其他病证.docx

共37页,预览1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3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