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中医内科学-痹证学习精要

2025-10-08
999+
16.59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痹证
一、疾病概述
1. 定义:以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为核心症状,可伴关节
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的疾病。其本质是“经络痹阻、气血运
行不畅”,病程可急可缓,反复发作,日久易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
2. 西医范畴: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坐
骨神经痛、肩关节周围炎等,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历史沿革
时期 医家/著作 核心观点与贡献
先秦-汉 《黄帝内经·痹论》、张仲景
《金匮要略》
- 《内经》首次系统论述痹证: ① 病因:“风寒
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② 分类:按病邪偏
盛分“行痹”(风盛)、“痛痹”(寒盛)、
“着痹”(湿盛),按病位分“五体痹”(皮、
肌、脉、筋、骨痹)及“五脏痹”; ③ 症状: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筋则屈不伸”; - 张仲景
在《金匮要略》中设“湿痹”“血痹”“历节
病”,创乌头汤(治痛痹)、桂枝芍药知母汤
(治寒热错杂痹),至今为临床核心方剂。
唐-宋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严
用和《济生方》
- 孙思邈首载独活寄生汤(治肝肾亏虚痹)、犀角
汤,强调“扶正祛邪”; - 王焘《外台秘要》将
“痛如虎咬、昼轻夜重”的痹证称为“白虎
病”; - 严用和《济生方》明确“白虎历节”病
名,对应现代痛风性关节炎。
金元 朱丹溪《格致余论》《丹溪心
法》
- 首次提出“痛风”病名,病机概括为“恶血入经
络,湿热凝浊留滞”; - 创二妙丸(治湿热
痹)、趁痛散、上中下痛风通用方,倡导“按病
位选药”(如上半身用羌活、下半身用独活)。
明清 王肯堂《证治准绳》、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王清任
《医林改错》
- 王肯堂记载“鹤膝风”“鼓槌风”(对应类风湿
关节炎晚期关节畸形); - 叶天士提出“痹久入
络”理论,倡用虫类药(全蝎、蜈蚣)搜剔通
络,创“活血化瘀通络法”; - 王清任提出“痹
证有瘀血”,创身痛逐瘀汤(治瘀阻痹证); -
李中梓《医宗必读·痹》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
风自灭”,强调行痹补血、痛痹补火、着痹补
脾,影响深远。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 感受外邪: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汗出入水→ 风寒湿邪侵袭,或外感风热与湿相
合,或风寒湿郁久化热→ 痹阻经络。(《素问·痹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
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辛辣→ 脾失运化→ 湿热内生→ 流注关节。
(《中藏经》:“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
3.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或劳后汗出当风、冷水淋浴→ 外邪乘虚而入。
4.体质亏虚:禀赋不足、病后/产后气血虚、年老体弱→ 腠理空疏、卫外不固→ 外
邪易侵。(《灵枢·五变》:“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二)病机
1. 核心病机: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 病理性质:
¢初起:邪实为主(风寒湿、风湿热);
¢日久:虚实夹杂(邪实<痰瘀> + 正虚<气血亏虚、肝肾不足>)。
3.病邪转化:
¢素体阳气盛→ 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 风湿热痹;
¢素体阳气虚→ 风寒湿邪易“从阴化寒”→ 风寒湿痹;
¢痹证迁延→ 气血运行不畅→ 血滞成瘀、津停成痰→ 痰瘀互结(关节畸形、皮
下结节)。
4.病位演变:
¢初起:肌表经络(五体痹)→ 症状为关节疼痛、酸楚;
¢日久:深入筋骨,累及五脏(如“心痹”,见心悸、气喘)→ 病情顽固难愈。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 核心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或伴屈伸不利、僵硬、肿
大、变形。
2. 诱因关联:发病与寒冷、潮湿、劳累、饮食(如高嘌呤食物)、体质相关。
3.辅助检查:
¢炎症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提示炎症活
动);
¢特异性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阳性(类风
湿关节炎),血尿酸升高(痛风);
¢影像学:X 线、CT、MRI 示关节间隙狭窄、骨质破坏、滑膜增生(明确病变
程度)。
(二)鉴别诊断(与痿证对比)
鉴别要点 痹证 痿证
核心症状 关节疼痛为主,伴活动受限(因
痛不能动)
肢体痿弱无力、肌肉萎缩,无疼
痛(因无力不能动)
病机 经络痹阻、气血不通(“不通则
痛”)
五脏精血亏虚、经脉失养(“不
荣则痿”)
摘要:
展开>>
收起<<
痹证是以肢体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酸楚、重着、麻木等为核心症状本质为“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的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西医疾病。历史沿革方面先秦汉《黄帝内经痹论》首次系统论述痹证唐宋孙思邈首载独活寄生汤金元朱丹溪首次提出“痛风”病名明清王肯堂记载“鹤膝风”“鼓槌风”叶天士提出“痹久入络”理论。病因上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逸不当、体质亏虚等均可导致痹证核心病机为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病理性质初起邪实为主日久虚实夹杂。诊断需结合核心症状、诱因关联及辅助检查与痿证鉴别。辨证要点包括辨病邪偏盛与虚实治则以祛邪通络、宣痹止痛为主实邪为主则祛风散寒除湿等正虚为主则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临证需内外、动静结合善用通络药辨病位选药慎用有毒药物。预防调护需避邪、强体、合理饮食。治疗关键为辨证精准、“祛邪”与“扶正”兼顾。名医验案中陈某类风湿关节炎案体现了分步治疗、标本兼顾的思路。
相关推荐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
-
2025-10-10 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