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疾病的临床营养诊疗

2025-08-22
999+
37.5KB
1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第十五节 妇产科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
(一)孕妇营养
1. 营养生理特点
妊娠是复杂的生理过程,孕妇在妊娠期间需进行系列生理调整,以适应胎儿在体内生
长发育、吸收母体营养和排泄废物。对于营养不良妇女,可能出现母亲和胎儿营养缺乏及
某些并发症,故孕妇营养状况,对于妊娠过程、胎儿及婴儿生长发育,均起极为重要的作
用。
(1)代谢改变 孕期在大量雌激素、黄体酮及绒毛膜生长催乳素等激素影响下,母体
合成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肠内吸收脂肪能力增强,血脂增加;同时蛋白质的需要
量也增加。此外,孕期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利用也有改变,作为胎儿主要能源的葡萄糖,
可通过胎盘以糖原形式贮存,并经扩散作用由胎盘转运至胎儿;氨基酸可通过胎盘主动转
运;而脂肪酸则可通过胎盘扩散转运到胎儿。
(2)消化系统改变 孕早期常有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而对某些营养素如钙、铁、
维生素 B1及叶酸吸收能力增强。孕期因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胃酸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
常出现胃肠胀气及便秘。
(3)肾功能改变 妊娠期需排出母体自身及胎儿代谢废物,肾负担加重。肾血流量和
肾小球滤过率在孕早期增加,在整个孕期维持高水平。肾小球过滤能力增强,蛋白质代谢
产物尿酸、尿素、肌酐排出增多。尿中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排出明显增加,叶
酸排出量增加 1 倍。
(4)血容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 正常非孕妇女血浆容量约为 2600ml,孕期约增加
50%,红细胞数量平均增加 20%,因血容量增加幅度比红细胞增加幅度大,使血液相对稀释,
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可出现生理性贫血。除血脂及维生素 E 外,几乎血浆中所有营养素于
孕期均降低,包括葡萄糖、氨基酸、铁、维生素 C、维生素 B6、叶酸、生物素等。
(5)内分泌系统变化 妊娠期脑垂体前叶增大 1~2 倍,性腺激素分泌减少,垂体生
乳素增多,促进乳腺发育,分娩前达高峰,为产后泌乳做准备。
(6)体重增长 妊娠期母体最明显变化是体重增加。一般孕期增加体重 10.0~
12.5kg,其中包括 6~7kg 水分,3kg 脂肪和 1kg 蛋白质。孕早期(1~3 个月)增重较少,而
孕中期(4~6 个月)和孕后期(7~9 个月)则每周稳定增加 350~400g。
2. 营养需要
(1)能量 孕期总能量需要量增加,孕妇消耗能量是为维持如下需要:基础代谢;食
品特殊动力作用;劳动耗能;供给生长发育需要。影响能量需要因素很多,如孕前体重、
身体成分、孕期体重增加数量和组成及活动程度等,不可能有确切的能量需要量可应用于
所有妇女。但能量摄入与消耗,最好以能够保持平衡为适宜。2000 年我国修订的孕妇能量
推荐摄入量为在相同体力活动非孕妇女基础上额外增加 200 kcal/d,正常轻体力活动的孕
妇能量供给为 2300kcal/d。
(2)蛋白质 孕期对蛋白质需要量增加,以满足母体、胎盘和胎儿生长需要。在孕期
所增长体重中,蛋白质占将近 lkg(925g),其中 50%贮存于胎儿,其余分布在子宫、乳房、
胎盘、血液和羊水中。为此,我国营养学会2000 年建议孕早期、孕中期和孕后期,每天应
分别额外增加蛋白质 5g、15g和 20g。动物类和大豆类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占总蛋白
质摄入量的 33%以上。
(3)脂类 孕妇妊娠过程及胎儿的发育,均需有脂肪贮备。在胎儿脑及神经系统发育
时,需要适量必需脂肪酸构成其固体成分。妊娠期间如缺乏脂类,将推迟脑细胞的分裂与
增殖,还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但因孕妇的血脂已较非孕时增高,如供给脂肪量过
多,将使非生理性体重增加,故脂肪总量还不宜过多。通常要求孕妇膳食脂肪占总能量以
25%~30%为宜,必需脂肪酸至少要提供总能量的 1%~2%。
(4)糖类 糖类是能量主要来源。胎儿其组织脂肪酸氧化酶活力很低,较少利用脂肪
供能,葡萄糖就几乎成为提供胎儿能量的惟一形式。妊娠期糖代谢改变,使孕妇平时血糖
低于非妊娠妇女,为节省葡萄糖以满足胎儿能量需要,母体不得不以氧化脂肪和蛋白质来
供能。当孕妇糖类摄入不足,处于饥饿状态时,脂肪动员过快,氧化不完全时,易出现酮
症或酮症酸中毒。孕妇即使妊娠反应严重,每天至少应摄入糖类 150~250g,由糖类所提
供能量以占总能量 60%左右为宜。
(5)矿物质 因孕期生理变化、血浆容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使得血浆矿物质含量
随妊娠进展逐渐降低。孕期膳食可能缺乏的矿物质为钙、铁、锌、碘等。
1)钙:孕期系列复杂的内分泌和生理调节,使孕早期即开始增加钙吸收,至孕期 20
周时钙吸收可增加 1 倍,并保持高吸收率于整个孕期。因我国人民膳食中钙普遍不足,母
体平时贮存钙不多,故妊娠全过程都要补充钙。食物中牛奶是钙的良好食品来源,小虾米
皮、鱼松、蛋类含钙也较多,豆类与豆制品、芝麻酱、海带及食草酸少的蔬菜也是膳食中
钙的来源。我国食品构成以谷类及植物性食品为主,在妊娠期间更应注意钙的补充。特别
是奶类摄入少者,宜增服钙制剂。根据 2000 年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孕妇每天钙供给量为孕早
期为 800mg,孕中期为 1000mg,孕晚期为 1200mg。
2)铁:据调查我国孕妇贫血平均患病率为 30%,孕末期更高。因食品中铁吸收率低,
尤其是我国膳食铁来源多为植物性食品所含非血红素铁,食品铁吸收率不足10%,故我国
营养学会建议孕妇铁摄入孕中期为 25mg/d,孕末期为 35mg/d。但孕期对铁需要常很难从膳
食得到满足,即使是营养良好人群也不例外。故主张自孕中期至末期每天应补充 30mg 元素
铁;此量相当于补充 150mg 硫酸亚铁或l00mg 富马酸亚铁。
3)锌:锌对孕早期胎儿器官形成极为重要。从孕早期起,胎儿锌的需要就迅速增加,
平均胎盘及胎儿每天需要锌0.75~1mg。母体锌摄入充足,可促进胎仔生长发育和预防先
天畸形,故孕期应增加锌摄入量。我国营养学会建议孕早期锌摄入量为 11.5mg/d,孕中期
和孕后期增加 5mg/d。最好有 67%以上来自高利用率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中当植酸与锌
之比>20 时,锌的吸收率甚低。
4)碘: 碘是合成甲状腺素所必需的营养素,而甲状腺素可促进蛋白质合成,并促进
胎儿生长发育,对于大脑正常发育和成熟均非常重要。孕妇碘缺乏可致胎儿甲状腺功能低
下,从而致以严重智力发育迟缓及生长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的呆小症。2000 年中国营养学
会推荐孕妇每天碘供给量为 200μg。同时碘盐推广食用,对预防缺碘致的地方性甲状腺肿
和呆小病,可起到重要作用。
(6)维生素 在孕期许多维生素血液浓度降低,这与孕期正常生理调整有关,并不一
定反映明显地增加需要量。孕期需特别考虑维生素 A、维生素 D及 B 族维生素的供给。
1)维生素 A:摄入足够维生素 A可维持母体健康及胎儿正常生长,但孕妇不可摄入大
量维生素 A。维生素 A 摄入过少或过多都可以致胎儿畸形。中国营养学会推荐孕妇每天的
摄入标准为:孕早期为 800μgRE,孕中、晚期均为 900μgRE。孕妇每天维生素 A 最高摄入
量为 2400μgRE。
2)维生素 D:孕期维生素 D缺乏影响胎儿骨骼发育,也能导致新生儿低钙血症、手足
搐搦、婴儿牙釉质发育不良及母体骨质软化症。因过量摄入维生素 D可致中毒,故孕期补
充维生素 D也应慎重。美国 NRC1989 年和我国营养学会推荐孕妇每天膳食维生素 D 供给量
均为 10μg。
3)B 族维生素:因维生素 B1主要功能为参与糖类代谢,且不能在体内长期贮存,故足
够的摄入量十分重要;我国推荐孕期膳食维生素 B1供给量为每天 1.5mg。孕期维生素 B2需
要量增高,若摄入不足则随着妊娠进展,可出现维生素 B2缺乏。我国推荐孕期膳食维生素
B2供给量为每天 1.7mg;维生素 PP 膳食供给量应与维生素 B1保持合适比例,故孕妇每天膳
食维生素 PP 供给量应为 18mg;维生素 B6在体内组织经磷酸化后成为其活性形式磷酸砒哆
醛,对核酸代谢及蛋白质合成有重要作用,孕期血液中维生素 B6浓度降低,对维生素 B6的
摘要:
展开>>
收起<<
第十五节妇产科疾病临床营养诊疗常规(一)孕妇营养1.营养生理特点妊娠是复杂的生理过程,孕妇在妊娠期间需进行系列生理调整,以适应胎儿在体内生长发育、吸收母体营养和排泄废物。对于营养不良妇女,可能出现母亲和胎儿营养缺乏及某些并发症,故孕妇营养状况,对于妊娠过程、胎儿及婴儿生长发育,均起极为重要的作用。(1)代谢改变孕期在大量雌激素、黄体酮及绒毛膜生长催乳素等激素影响下,母体合成代谢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肠内吸收脂肪能力增强,血脂增加;同时蛋白质的需要量也增加。此外,孕期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利用也有改变,作为胎儿主要能源的葡萄糖,可通过胎盘以糖原形式贮存,并经扩散作用由胎盘转运至胎儿;氨基酸可通过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