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缩调节剂与产科麻醉

2025-08-22
999+
73.5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宫缩调节剂与产科麻醉
罗青妍 黄绍强
作者单位:200011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
产科麻醉医师必须掌握妊娠妇女的生理特点,同时也应对围产期妊娠产妇心血管系统有影响的药物
具有相应的知识。宫缩调节剂是产科临床中常用的药物,且治疗窗比较窄[1],较易发生循环系统的不良反
应。因此,麻醉医师需了解此类药物详尽的药理学知识,确切的给药剂量,合理的给药途径,适当的注
药速度。本文对宫缩调节剂的作用机制、产科常规应用及其对产科麻醉的影响作一综述。
1子宫收缩剂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一些严重的合并症(包括急性肾衰竭、凝血功能障碍 、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等)之间有强烈的关联,宫缩乏力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临近怀孕末期,孕妇催产素
高亲和力受体的数量明显增加。内源性催产素由下丘脑分泌并储存于神经垂体,采用脉冲式释放。在妊
娠和分娩早期,释放进入循环的催产素的数量没有变化,但在第二产程末期,释放增加。在胎头娩出的
几分钟内,催产素释放达到峰值,并维持在稳定状态,直至胎盘娩出,催产素水平逐渐下降。前列腺素
的水平在第一产程逐渐上升,第二产程迅速升高,在胎盘娩出前后达到峰值。催产素与子宫平滑肌上的
催产素受体耦联,导致钙通道激活,肌质网钙释放,从而使子宫收缩,迅速关闭子宫肌层创面的血窦,
阻断血流。前列腺素可增加子宫肌层钙离子浓度,增加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活性,引起子宫收缩。
1.1 缩宫素 缩宫素为多肽类激素子宫收缩药,含有二硫键的9个氨基酸组成的肽链。口服极易被肠糜蛋白
酶破坏,故口服无效;滴鼻经黏膜吸收迅速,作用时效约20 min;肌内注射3~5 min起效,作用持续30~60
min;静脉滴注立即起效,15~60 min内子宫收缩的频率与强度逐渐增加,然后稳定,滴注完毕后20 min效
应逐渐减退。缩宫素的半衰期为1~6 min,经肝、肾代谢,主要经肾排泄,极少量是原形物。常规用于分
娩的外源性催产素模拟内源性催产素发挥作用,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微弱的抗利尿激素作用、外周血管
扩张导致的低血压、心率增加、肺动脉压力增加和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变化。
催产素的使用剂量颇有争议。2010年的调查表明,97%的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产科医师在择期手术胎
儿娩出后要求使用5或10 U的催产素[2]。这份调查显示20年前的产科医师更倾向于使用10 U催产素。目前,
为了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以胎儿娩出后静脉缓慢注射催产素5 U作为预防的首选用药
[3]。Carvalho等[4]于2004年使用序贯实验法研究催产素90%的有效剂量(ED90),40例健康产妇入组行择
期剖宫产术,催产素最初的使用剂量为胎肩娩出后每5 s给予0.5 U,3 min后由一位不知道催产素使用情况
的产科医师评价子宫收缩强度,如果子宫收缩强度不满意,再予0.5 U催产素。在术后恢复室,所有产妇
均接受2.4 U/h的持续静脉输注催产素。该研究得出催产素的ED90为0.35 U,95%可信区间( CI )为
0.18~0.52 U。Ronald等[5]于2010年使用序贯实验法研究催产素的ED90,共有40例产妇纳入研究,初始剂
量为0.4 U/min,变化剂量为0.1 U/min,胎儿娩出后持续静脉滴注1 h,改为30 U催产素稀释于1 000
mL0.9%氯化钠溶液,以150 mL/h的速度静脉滴注,直至产妇出恢复室。其中7例产妇因子宫收缩不满意需
要使用额外的宫缩剂,该研究得出满意宫缩强度的催产素的 ED90为0.29 U/min,95%CI 为0.15~0.43
U/min。Sartain等[6]比较了80例产妇在胎儿娩出后单次静脉注射催产素2或5 U,注射时间长于10 s,紧接着
持续静脉滴注催产素4 h(10 U/h)。由双盲的产科医师评价宫缩强度,两组产妇的宫缩强度和失血量相
似,均有17%的产妇需要接受额外的宫缩剂治疗。高剂量组产妇的心率明显加快(32次/min比24次/
min),平均动脉压明显下降(13 mmHg比6 mmHg,1 mmHg=0.133 kPa),止吐药使用率明显增加
(32.5%比5.0%)。患有心肌病、先天性或瓣膜性心脏病的产妇行择期剖宫产时必须考虑催产素所引起短
暂的血压和心输出量的改变,但这类产妇予缓慢静脉注射0.1~0.5 U催产素是安全的[7]。临床上有时需要大
剂量的催产素来达到有效的子宫收缩。Balki等[8]研究表明,离体子宫平滑肌用催产素预处理后出现时间和
浓度依赖的子宫收缩下降,归因于催产素受体的敏感性下调。对于产程停滞的产妇,需要静脉注射3 U催
产素[9]。对于已经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推荐使用催产素40 U/500 mL,以125 mL/h的速度静脉滴注,同
时积极使用二线药物[10]。
催产素的心血管效应与给药剂量和给药模式相关。与静脉注射5 U催产素比较,慢速静脉注射催产素
显示了良好的心血管稳定性,而对子宫收缩没有影响。当催产素持续输注速度<45 milliunit/min时,几乎
没有抗利尿激素活性,持续输注预防产后出血需用较低剂量,尤其是有肺水肿风险的高危产妇(重度子
痫前期)[11]。再次使用与初次使用5 U催产素相比,血流动力学效应减弱[12]。苯肾上腺素能缓解催产素导
致的外周血管舒张作用,但其作用往往过强,建议在给予催产素之前立即给予苯肾上腺素50~100 μg[13]。
对于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推荐静脉注射0.3~1 U催产素,随后将20~40 U催产素溶于1 L 0.9%氯化钠溶液
中持续静脉滴注4 h以上。对于临产的产妇施行剖宫产术,先静脉注射3 U催产素,随后持续静脉滴注3~5
min后。如果还不能达到有效的宫缩,可重复静脉注射3 U催产素,因受体下调和敏感性降低,进一步使
用催产素没有效果,需要考虑更换其他子宫收缩剂。这种给药方案在有减少产后出血的前提下,降低了
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应特别注意的是,对已经出现低血压、早期出血性休克、严
重产后出血的产妇,静脉注射较大剂量的催产素可导致血压急剧下降,心跳骤停,甚至死亡。 1997—
1999年间,英国有1例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使用催产素10 U导致产妇死亡[14];
2005—2007年间,南非有2例产妇因使用催产素死亡,其中1例情况与英国产妇相似,另1例急诊行剖宫产
术的产妇术中使用催产素10 U发生严重的心脏停搏,导致死亡[15]。
1.2 卡贝缩宫素 卡贝缩宫素是合成的具有激动剂性质的长效催产素九肽类似物,作用机制同催产素。静
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均可使子宫迅速收缩,2 min内达到一个明确强度,单次静脉注射卡贝缩宫素对子宫的
活性作用可持续约1 h。静脉注射卡贝缩宫素后常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腹痛、瘙痒、面红、低血压、
头痛和震颤,不常发生胸痛、呼吸困难、寒战和心动过速。2009年,加拿大妇产科协会修订了临床指南,
使用100 μg卡贝缩宫素作为剖宫产术预防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16]。但使用这个剂量有较高的低血压发生率,
因此要寻求一个临床有效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剂量。2010年Toronto团队随机研 究比较卡贝缩宫素
80、90、100、110、120 μg来确定95%的有效剂量(ED95),并未发现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有所区别,有
55%的产妇发生低血压,不能确定卡贝缩宫素的ED95[17](二次文献吗?)。2011年该团队进行的另一项
研究比较卡贝缩宫素20、40、60、80、100 μg来确定ED95,仍未发现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有所区别,有
42.5%的产妇发生低血压,依然不能确定卡贝缩宫素的ED95,认为可以对更小剂量进行研究[18](也是二次
摘要:
展开>>
收起<<
宫缩调节剂是产科临床中常用药物但治疗窗窄易引发循环系统不良反应故麻醉医师需掌握其药理学知识。本文综述了宫缩调节剂的作用机制、产科应用及其对产科麻醉的影响。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主因宫缩乏力是主要致病因素。临近怀孕末期孕妇催产素高亲和力受体数量增加内源性催产素由下丘脑分泌并脉冲式释放。催产素与子宫平滑肌上的受体耦联激活钙通道使子宫收缩。缩宫素为多肽类激素口服无效滴鼻、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等方式各有特点。常规用于分娩的外源性催产素模拟内源性催产素发挥作用但使用剂量存在争议。有研究使用序贯实验法研究催产素90的有效剂量(ED90)还有研究比较了不同剂量催产素对产妇的影响发现高剂量催产素会增加产妇心率、降低平均动脉压、增加止吐药使用率。对于产程停滞或产后出血的产妇需调整催产素剂量或配合二线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