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转型与神经内科学科发展建设

2025-08-18
999+
17.5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浅谈疾病转型与神经内科学科发展建设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们居住、饮食、卫生等条件
的显著改善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原先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
的经典传染性疾病,逐步被肿瘤,脑卒中、糖尿病、精神病以
及爱滋病等慢性疾病或新型的疾病所替代。这种疾病的转型趋
向可见于全球大部分国家,无论是在发达国家,比如加拿大,
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印度,实际上,慢性病的危害
就群体而言,大大超过了传染性疾病,人口老龄化迅速加快,
这些疾病的危害日益严重。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
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工业化、
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
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非传染性疾病逐渐取代传
染性疾病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因。疾病转型这一点在我国表现
的非常突出,如何适应疾病模式的转变。是我们所面对着的一
个多重疾病的挑战。大环境决定小氛围、社会大趋势决定了局
部发展方向,所谓国运管家运、家运管命运,因此,专科与学
科的发展建设,应当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社会环境、社会
状况,适应疾病模式的转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模式的
转变,才具有生命力、才能获得活力,才有扩展空间与发展前
景。因此学科的发展建设应当与疾病转型紧密联系。
一、我国现阶段的疾病转型简况
卫生部和科技部于 2006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
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2008 年4月29 日卫生部发布第三
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
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
病。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调
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 之间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
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
部城市 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 13%和
15%。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
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
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
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
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 90 年代初第二次
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
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
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2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
率的比例从90 年代初的76.5%上升到 82.5%。 心脑血管疾
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
的死亡原因。其中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
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
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
摘要:
展开>>
收起<<
随着世界经济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经典传染性疾病逐渐被慢性疾病或新型疾病所替代疾病转型趋向全球可见慢性病危害日益严重。在我国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非传染性疾病成为死亡和致残的主因。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死亡率城乡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高于东部。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成为主要死亡原因。神经科疾病谱也发生明显改变脑血管病成为城乡居民主要死因之一且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复发率也较高。老年性痴呆发病率与年龄增长成正比痴呆发病率将呈上升趋势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极大危害。面对疾病转型神经内科学科建设需紧跟时代步伐制订科学发展战略加强内涵建设把脑血管病防治作为重点培育学科重点病种服务链条拓展新技术领域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同时强化管理与负荷适度相结合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