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

2025-08-19
999+
15.5KB
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浅析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
摘要:目的:了解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对我院
20XX-20XX 年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 16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本组肝硬化(LC)并发 PVT 形成住院患者共 16 例,其中男 12 例,女 4 例,
年龄 31~64 岁,平均(±)岁。肝硬化病因,大多数是病毒性肝炎后 (12 例 ,
75%),有脾切除史 9 例,住院主要原因:腹痛 1 例,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消
化道出血 1 例;腹水 13 例,原发性腹膜炎 3 例。 血栓形在后 1 年内死亡 5 例,
其中 3 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的主要表是腹痛、消化
道出血、腹水。 血栓形在后 1 年内死亡率%。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血栓; 腹痛; 消化道出血
ƒƒƒƒƒƒƒ 门静脉血栓(portalveinthrombosis,PVT)形成是肝硬化门静
脉主干及其属支脾静脉,少数也可发生在肠系膜静脉,易引起肝外门静脉高压,
预后较差。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及 CT 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PVT 的诊断率
不断提高,其对 LC 病程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我院于 20XX-20XX 年
共收治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 16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以进一步
了解 PVT 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结果报告如下:
ƒƒƒƒƒƒƒ 1 临床资料
ƒƒƒƒƒƒƒ 一般资料:本组肝硬化(LC)并发门静脉血栓(PVT)形成住院患
者共 16 例,其中男 12 例,女 4 例,年龄 31~64 岁,平均(±)岁。有脾切除史 9
例,住院主要原因:腹痛 1 例,予溶栓治疗后病情好转;消化道出血 1 例;腹
水 13 例,原发性腹膜炎 3 例。 血栓形在后 1 年内死亡 5 例,其中 3 例死于消化
道大出血。
ƒƒƒƒƒƒƒ 疾病诊断:门静脉血栓诊断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螺旋
CT 检查。患者均具有肝硬化基础疾病,排除肝癌、肝转移癌、其他恶性肿瘤及其
他非肝硬化继发门静脉血栓。ƒ
ƒƒƒƒƒƒƒ 肝硬化病因:病毒性肝炎后 12 例(75%),,酒精性 1 例(%),原
发性胆汁性 2 例(%), 其他 1 例(%)。
ƒƒƒƒƒƒƒ 血栓部位: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 11 例,其中并发脾静脉血栓 5
例。
ƒƒƒƒƒƒƒ 肝功能分级:按 Child-Pugh 分级:A 级 4 例,B 级 4 例,C 级 8
例。
ƒƒƒƒƒƒƒ 2 讨论
ƒƒƒƒƒƒƒ 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及造成门静脉管壁完整性破坏的因素
均可导致 PVT 形成,如外伤或手术创伤、感染、邻近部位的肿瘤压迫及浸润、骨
髓增生性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肝硬化也是引起 PVT 形
成的原因之一,李家增等报道,%~%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合并有 PVT 形成,
而PVT 形成患者中,约1/4伴有肝硬化。
ƒ 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并发症之一。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中,门
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其中以肝外门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另外,也可并
发或单独出现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血栓。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系肝硬化失代
偿期,门脉血管阻力增加,门静脉血流迟缓、淤积,这是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
摘要:
展开>>
收起<<
本文对20XX年至20XX年间收治的16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了解PVT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研究显示患者以男性为主(12例)年龄在31至64岁之间平均岁数未具体提及。肝硬化病因主要是病毒性肝炎(12例占75)。住院主要原因包括腹痛(1例溶栓治疗后好转)、消化道出血(1例)和腹水(13例其中3例并发原发性腹膜炎)。血栓形成后1年内有5例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消化道大出血。PVT的诊断主要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螺旋CT检查。研究发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主要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和腹水且血栓形成后1年内死亡率较高。肝硬化是引起PVT形成的原因之一门静脉血流迟缓、淤积是PVT形成的基础。门静脉高压导致门静脉血流缓慢血栓形成后又进一步升高门静脉压力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