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临床路径

2025-08-19 999+ 18.64KB 1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脑瘫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脑瘫患者。 一、脑瘫临床路径标准住院
流程
(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 ICD-10 G80.9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中国康复医学 第二版)
1 )出生前至出生 1 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 (2)在新生儿及婴儿
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反射异常;
4)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言语障碍、惊厥、感知觉障碍等多种异常;
5)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儿的一过性运动发 育滞
后。
2. 鉴别诊断
1)进行性中枢性瘫痪
例如遗传性痉挛性截瘫、脑白质营养不良、颅内及脊髓肿瘤等。这 些疾
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应和痉挛型脑瘫鉴别。 由于此类疾病所致的瘫 痪有进行
性加重的特点,结合各自的临床特征,不难鉴别。
2)锥体外系变性病
如苍白球黑质变性、震颤麻痹综合征、亨廷顿舞蹈病等,应与手足 徐动
型或其他类型的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的脑性瘫痪鉴别。 但此类疾病 起病一般
较晚、病程呈进行性发展等特征与脑性瘫痪明显不同。
3)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
与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一样,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前者的腱反 射消
失、肌萎缩发生较早且明显、 常伴肌束颤动等特点与脑性瘫痪不同。
4)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 显,
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 肉活组织
检查可助确诊。
5)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 病情
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 行性减退
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 尿或外周血白
细胞中芳香硫酸酶 A 的活性可确诊。
6)与孤独症相鉴别
有些孤独症小儿行使脚尖着地,有时误认脑瘫痉挛型。 但体
检可发现腱不挛缩、 足背屈无障碍, 腱反射不进, 无病反射, 这些
特点可与脑瘫鉴别。
7)与体综合征相鉴别
称先天愚型、 Down 综合征, 是最的常染体疾病。 据其特
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
现活动减面部无表情,对周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 减,有
时可误认脑瘫肌张力低下型, 但本病反射减或难出, 这与脑瘫
明显的不同点,而且 Moro 反射( 拥抱反射 )减不出。 确诊本病可查
体。
8)与先天韧带松弛症相鉴别
本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后,独自行走延缓易摔
楼费力。有时误认脑瘫,但本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 范围明显
,可过度伸展、屈曲、内或外,肌力正常,腱反射正 常,无病
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惊厥。有时有家族史。随年龄 症状逐渐好转
3.临床
据运动障碍性质为:
1 )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肌 肉的
“蠕虫不自主运动。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入睡后 多动消失。
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
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伸向动,全用力、面部 肌肉
活动增多,表情异。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肌及 发肌肉
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 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 低,腱反射不
进,无病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在。

标签: #脑瘫

摘要:

脑瘫临床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脑性瘫痪(ICD10:G80901)的患者。诊断依据包括出生前至1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新生儿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早期症状、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等同时需排除其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鉴别诊断需考虑进行性中枢性瘫痪、锥体外系变性病、婴儿型脊髓性肌萎缩症、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孤独症、三体综合征及先天性韧带松弛症等疾病。临床分型包括手足徐动型、痉挛型、共济失调型及其他类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震颤型)。治疗方案选择明确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标准住院日为3060天。进入路径标准要求第一诊断符合脑性瘫痪且其他疾病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入院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并进行肌张力、关节活动度等评估。治疗方法包括基础治疗、康复训练及护理。出院标准为病情稳定主要症状有所改善无住院治疗的并发症。变异情况包括合并其他系统疾病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或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退出路径。

展开>> 收起<<
脑瘫临床路径.docx

共10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