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诊疗规范(修订版)

2025-08-19 999+ 26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2016
一、概述:
面瘫(面神经炎)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等。中医称面瘫病
亦名口歪(㖞)、口㖞僻、俗称吊线风,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
神经炎)相合。
《灵枢·经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
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X张介宾《类经十七卷·疾
病类六十九》注:“僻,歪斜也。”
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
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中医观点:主要是指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以口眼㖞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
筋脉松弛而发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 Bell 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
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
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等症。本病好发于成年
人,以单侧患病多见。
二、诊断
(一) 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
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
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滞,麻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
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
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感染史。
(2)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
唇沟变浅,口角下垂 ,鼓腮气,食物易于病侧齿颊可伴
病侧前 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等。
3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急性:发病 15 以内。
2.恢复期:发病 16 天至 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发病 6 个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候诊断
1.风寒:突然口眼歪斜,眼闭合不全,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
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突然口眼歪斜,眼闭合不全,发于感发热,或
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面麻木作
伴头重如蒙胸闷呕吐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闭合不全日久,面肌时有抽搐舌淡
苔薄白,脉细涩细弱
鉴别诊断:
(一) 中医鉴别诊断
1. 中风病:有口歪斜,突然昏仆半身,言语蹇涩,偏
2.病:面部如刀割火灼状疼痛,不能触碰。而口角㖞斜,不能闭
目等症。
(二)西医鉴别诊断
1.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瘫痪明
一目然,极轻鉴别困难周围性者瘫痪一侧面部表情运动不明
而中枢性者哭笑现瘫痪。并且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
2.主要现为:患侧面部对疼痛敏感,常在无因下突
然出现疼痛,有明的“扳机点”,口角歪斜,与之可鉴别X
疗方案
(一)西医早期改善局液循环面神经的炎症肿为
主,后促进神经恢复主要疗原则。
1.急性期激素治疗:地塞米松 1015mg 注,7 逐渐减量
服泼尼30mg/天顿服连续 5710 逐渐减量
2.毒治疗:0.9%NS250ml+阿昔洛韦 0.5 次静点,5-7 天/连用
1 疗;有疱疹加阿昔洛韦软膏局外用,5-7 天/连用 1-2 疗
3.神经营养应用甲钴胺 5mg 日三次,或和维生素 B1 100mg
肌肉注
4.疗:急性期可在茎乳附近行超短波透线
,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神经肿。
5.眼:患者不能闭眼,使角膜暴露、干燥感染,
,或用左氧氟沙星眼药水保护
(二)辨证选择中药汤剂
摘要: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16年摘要面瘫中医称面瘫病西医称面神经炎特征为口角歪斜、目不能闭合。中医认为主要由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西医则认为由感染、特发性等多种原因引起面部神经痉挛麻痹。本病好发于成年人以单侧患病多见。中医诊断参照《针灸学》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疾病分期分为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和联动期、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证候诊断包括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鉴别诊断方面中医需与中风病、面痛病区分西医则需鉴别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及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包括:1西医治疗:早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和水肿后期促进神经机能恢复。急性期使用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代谢药物配合理疗和护眼措施。2中医治疗: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大秦艽汤等。3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根据不同分期和证候调整取穴和刺法。4其他疗法:电针、灸法、拔罐、穴位贴敷、耳穴压豆等。疗效评价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级。

展开>> 收起<<
面瘫诊疗规范(修订版).doc

共5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