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栓塞症

2025-08-18
999+
51.79KB
8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静脉血栓栓塞症
概念:
1. 肺栓塞-PE
2. 肺血栓栓塞症-PTE
3. 深静脉血栓-DVT
4.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5. VTE=PTE+DVT
内容:
深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1. 流行病学
2. 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表
3. 临床表现
4. 诊断与治疗
5. 辅助检查
6. 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
一、 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原因
1. 美国每年有 600 000 例VTE 发生,且发病率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而增加。15 岁以上人群中 DVT 的年发病率
为61/10 万,60 岁以上人群的年发病率迅速增加(每增加 10 岁发病危险性增加近一倍)。在美国社区人
群中,年发病率约为 71/10 万。男性、非裔美国人的 VTE 发病率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加。Heit
JA 的研究结果显示美国 VTE 的发生例数每年超过 90 万,其中有 29.64 万例死亡,23.60 万例 PTE 和37.64
万例症状性 DVT。近期 CohenAT 究报告,在欧盟 6 个主要的国家,症状性 VTE 的发生例数每年超过 100 万,
其中有 37.0 万例死亡、29.59 万例 PTE 和46.57 万例症状性 DVT。
2. 在亚洲国家,VTE 曾经被认为是少见病,并认为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可能是亚洲人群 VTE 少见的主要原因。
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新加坡、香港等地区报道的 VTE 的发病率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Cheuk BL 等对
香港皇家玛丽医院的调查分析显示 DVT 和PTE 的年发病率分别为 17.1/10 万人群和 3.9/10 万人群,而在
65 岁以上人群这一数字可以上升到 81.1/10 万人群和 18.6/10 万人群。某些特殊人群如骨科病人、脑卒中
患者的 DVT 发病率也出现了和西方人群相类似的结果,一项来自亚洲 7 个国家的 19 个中心的骨科大手术
后DVT 发生情况的调查表明,DVT 的发病率为 41.0%,其中近端 DVT 的发病率为 10.2%。如此之高的数字
使得 VTE 在亚洲国家的发生情况开始受到国际相关领域的关注。
3. 近年来国内 VTE 的诊断例数迅速增加,大部分医院所诊断的 VTE 病例数较 10 年前有 10 ~ 30 倍的增长。
以北京朝阳医院为例,1996 年前诊断 PTE(3 ~ 8)例/ 年、DVT(2 ~ 7)例/ 年,而 1999 年后 DVT 与
PTE 的诊断例数显著增加,近 5 年来每年 PTE 的收治例数均达到 200 例以上。来自国内 60 家大型医院的
统计资料显示,住院患者中 PTE 的比例从 1997 年的 0.26‰ 上升到 2008 年的 1.45‰。国内流行病学研究
资料显示,脑卒中住院患者 DVT 的总体发生率为 21.7%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 DVT 发生率为 15.12%
;关节置换术后 DVT 的发生率为 20.6% ~ 58.2% ;股骨干骨折和髋部骨折术后 DVT 的发生率分别为
30.6% 和15.7%。这些数据表明 VTE 在我国绝非低发,而是比较多发。发病率相关数据的急剧变化并不是
由于疾病本身的发生率增加了,主要是由于临床医生对 DVT 和PTE 的诊断意识和诊治水平提高了,从而
降低了该病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因此,VTE 在我国已经不再被认为是少见病, 而是一个关乎社会健康水平
的重大医疗保健问题。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流行病学
二、 流行因素和病因
1. VTE 常见的获得性高危因素有:高龄、肥胖、近期手术和/或创伤史、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
代治疗、中风、急性感染、心脏或呼吸衰竭、静脉曲张、活动受限、长时间旅行、VTE 病史等。
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和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①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约占VTE 的三分之二,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临床上常无症
状。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
低肺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② 肺血栓栓塞症(PT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
疾病,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 10%的院内死亡为 PTE 所致 所有入院患者中有 1% 死于
PTE。
由于 PTE 与DVT 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也是同一疾病的不同
阶段, 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3. 遗传因素:引起 VTE 的遗传因素主要有:抗凝血酶III(ATIII)缺陷、蛋白 C、蛋白 S缺陷、V因子Leiden
突变、凝血酶原20210A 基因突变、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XII 因子缺陷等。目前认识较多有以下几
个。
①抗凝血酶III 缺陷: 抗凝血酶III(ATIII)不仅对抗凝血酶的凝血作用,而且对其他丝氨酸蛋白酶类的凝血因
子(IXa、Xa、XIa 和XIIa)也有抑制作用。
②蛋白 C、蛋白 S缺陷: 活化的蛋白 C可通过灭活凝血因子Va、VIII a 而抑制凝血,并可通过中和纤溶酶原激
活抑制物 PAI-1 的作用来增强纤溶。遗传性蛋白 C缺陷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发现两百多种突变,大
部分为错义突变,也有启动子区的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均可导致蛋白 C缺陷,该缺陷可使
VTE 风险增加 7倍左右。纯合子蛋白 C或蛋白 S缺乏可导致极严重的血栓特征,如新生儿暴发性紫癫或华法
林诱致的皮肤坏死。
③V 因子Leiden 突变: V 因子Leiden 突变在中国人中甚为罕见,在高加索人群中发病率甚高,占人群的 2%左
右,在 VTE 的病例中可达 50%。大量第一次发生 VTE 的患者与对照资料比较发现: V 因子Leiden 突变杂合子携
带者血栓形成的危险比对照组高7倍。
④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机体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bg)的水平增高,可增加催患VTE
的危险。即使无年龄、恶性肿瘤等其它因素相伴,患 VTE 的危险度也增加近 4倍。
基因缺陷在VTE 的发病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带有这些基因缺陷的人群在诱发因素存在的情况下VTE 的发生
率大大高于对照人群。手术、创伤、高龄、肥胖、吸烟、肿瘤、口服避孕药、既往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瘫
痪、全身麻醉、静脉插管、肾病综合征等内科疾病等均是诱发住院患者 VTE 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4. 遗传性危险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
VTE 是多基因缺陷和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在实际情况中, 很多危险因素同时存在、相互作用。遗传性危险因
素与获得性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多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例如 Eroglu A. 等的研究表明,在恶性肿瘤患
者中,合并VTE 的患者携带 V 因子Leiden 突变的几率远高于不合并VTE 者(31.7% 与1.6%, P <0.0001),说
明V 因子Leiden 突变与恶性肿瘤的共同作用增加了 VTE 的发病风险。又例如 V 因子Leiden 突变和凝血酶原
G20210A 突变奠定了白种人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遗传学基础,而在亚洲, 日本学者的研究尚未发现此二种突
变,我国现有研究结果亦提示凝血酶原G20210A 突变对中国人群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不起主要作用,这体现
了基因多态性的人种差异,说明基因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影响着 VTE 的发生。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特别是同时
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加强识别和预防 DVT 和PTE 的意识。
部分 VTE 患者经积极地应用较完备的技术手段进行检查也不能明确危险因素,称之为特发性 VTE,其中部分
VTE 患者存在隐匿性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恶性肿瘤与VTE 发病之间的关系已得到证实,隐匿的恶性肿瘤
可能与 DVT 和PTE 的发病有关。特发性 VTE 诊断后一年中新发恶性肿瘤的机率为 1.76%,远高于有明确危险
因素的 VTE 患者。故对于特发性 VTE 患者而言,应注意筛查和随访。
综上,VTE 的发生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些年所报道的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已引起
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关注,故进一步深化并细化DVT-PTE 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的研究对于建立完整的、适
用于临床实践的DVT-PTE 防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
展开>>
收起<<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和深静脉血栓(DVT)是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凝结所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60万例VTE发生欧盟六国每年超过100万例且发病率随人口老龄化增加。亚洲国家曾认为VTE少见但近年来发病率显著上升如新加坡、香港等地。国内VTE诊断例数也迅速增加已成为关乎社会健康水平的重大医疗保健问题。VTE的获得性高危因素包括高龄、肥胖、手术、肿瘤等遗传因素则涉及抗凝血酶III缺陷、蛋白C、蛋白S缺陷等。VTE是多基因缺陷和多因素参与的疾病遗传与获得性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增加血栓形成风险。DVT多发生于制动状态临床表现多样且非特异性重在预防。急性PTE是VTE最严重表现症状轻重与栓子阻塞程度、发病速度及患者心肺功能状态有关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