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5-08-26 999+ 92KB 20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0 年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过去 40 年,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美国国家癌症研究
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results)项目数据显示: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病率近 35 年来增长近 2.5 倍,约达 2/10 万[1]。日本
国立癌症中心医院数据显示:从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1 世纪初,食管胃结
合部腺癌比率上升了 7.3%[2]。我国一项单中心胃癌外科病例的登记研究
,在 1988—2012 年管胃所占 22.3%
35.7%[3]
对胃上部癌和部分食管胃结合部癌,全胃切除术是临床上惯用的手术方
式,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为根治远端胃周可能存在的转移淋巴结;二
是为避免出现近端胃切除术后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但是,全胃切除术
后引起的一系列营养代谢障碍却往往不可避免,这一点在早期胃癌和早
期食管胃结合部癌等预后较好的、能够获得长久生存的病例上,显得更
为明显[4-6]
近端胃切除术虽然保留了胃的部分功能,但是破坏了食管胃结合部的解
剖结构,丧失了贲门抗反流的功能;同时,保留的幽门一定程度上延缓
了胃排空。所以,近端胃切除术后易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和吻合口
狭窄等并发[7]近年来,各种具有抗反流功能的近端胃切除后消化道重
建方式的相继问世,使得近端胃切除术既可以部分保留胃的功能,又能
避免术后出现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
随着早期胃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比例的升高、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认
识的深入以及抗反流术式的出现,近端胃切除术逐渐受到临床重视。针
对预计有良好预后的胃上部癌和食管胃结合部癌病例,理想的术式应该
是保留远端胃以提高生活质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防止反流。
各种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抗反流及各种术式的
据和高影响力文献偏少
认的理想重建方式建立。本广各种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
建术式的术要点,各种术式的抗反流功点,为临床上
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提供指导
仅聚焦胃癌和 SiewertⅢ型食管胃结合部癌近端胃切除后的
消化道重建。
一、近端胃切除术的定义
近端胃切除术的定满足肿瘤根治的,切除贲门在
部分胃,必须保留幽门[8]
二、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适应证
标准适应证:早期胃上部癌,切除后保留远端 1/2 以上的胃。因肿瘤
、高等高行姑息性近端胃切除手术例外。
据 2018 年5日本胃癌治疗指南》,早期胃上部癌,R0
除后能保留远端 1/2 以上推荐行近端胃切除术[8]。日本一项
性研究结显示,对4cm 的食管胃结合部癌,远端胃周
淋巴结转移极低,可行经腹近端胃切除术[9]Yura 等[10]道,T2~3 期
胃上部癌患者的远端胃周淋巴结转移率非常低4d、12a、5 和 6
0.99%0.006%0 和 0 T2~3 期
可不清扫第 4d、12a、5 和 6 淋巴结。但是,目前尚无径≤4cm 食
管胃结合部癌和 T2~3 期胃上部癌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的生存数据,
识不作常推荐,可为研究性手术开展
近端胃切除术不考虑肿瘤全性,考虑残胃的功能。胃
具有消化、存等功能,胃在食消化过程中
能起到不能发其功能,而且残反流性食
等并发生[11]胃切
1/2 以上[8]近年来道吻合、间等抗反流术式的应用
使切除过 1/2 胃的近端胃切除术为可能[12-13]
摘要:

《2020年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摘要近年来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全胃切除术虽为常用术式但术后易引发营养代谢障碍。随着早期胃癌及食管胃结合部癌发病比例的升高、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认识的深入以及抗反流术式的出现近端胃切除术逐渐受到临床重视。理想的术式应保留远端胃以提高生活质量并选择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以防止反流。目前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术式主要分为三类:食管胃吻合、间置空肠和双通道吻合。食管胃吻合包括食管胃后壁吻合术、食管胃前壁吻合术等其中管型胃食管吻合、食管胃侧壁吻合(Sideoverlap吻合)、双肌瓣吻合(Kamikawa法)等衍生术式具有一定抗反流作用但各有优缺点。间置空肠在食管与残胃之间插入一段空肠以构筑抗反流屏障可保留储存能力并易于术后内镜观察疗效但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费用较高。双通道吻合(DTR)使食物通过食管空肠吻合后分别从残胃及空肠两条通路进入远端空肠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尤其适用于胃切除过多、不适合做食管残胃吻合的患者。本共识旨在推广技术要点评价抗反流功效和优缺点为临床提供指导。

展开>> 收起<<
2020年近端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中国专家共识(全文).doc

共20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20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