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5-08-26 999+ 29.71KB 5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2021 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1 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炎症的症状
和体征常不明显,病原菌及感染灶也不明确,发热可能是严重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感染
相关死亡率高。因此,临床医师应当了解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相关风险、诊断方
法和如何使用抗菌药物。1997 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IDSA)首次发表了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治疗指南,并于 2002 年和 2021 年
进行了更新。欧洲和亚太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不明原因发热治疗指南。
由于主要病原菌、可用抗菌药物和(或)医疗相关经济状况的差异,制定针对中国患者的
实践指南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际意义。因此,以上述指南为参考,结合国内的流行病
学资料、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观察和经验总结,我们制定本指南,
以期为国内的临床医师尤其是血液和肿瘤科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一、 流行病学
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和>80%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1 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
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
高达 11.0%。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 WBC<0.5×l09/L 时,感染发生率明显增
高。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感染症状常不典型,常见的感染部位有上呼吸道、肺
部、消化道、皮肤软组织和血流。消化道感染发生率增加与黏膜屏障受损有关,越来越受
到重视。有 10%~25%患者出现血流感染,其中大数为有期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
者,血流感染的实际发生率可能更高。感染的发生、严重程及临床程与中性粒细胞
缺乏的程持续相关。在世界范围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病菌发生了
大的变迁预防用药的广泛使用使得革兰阳性菌感染变得更为普遍。国内一血液病
的临床研究数据显,血液病患者感染的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从 20 世纪 90
代末起革兰阳性菌感染率逐渐。有血液病中心报告 2000 2021 年间革兰阳性菌
感染率超过 50%,而近几年来,革兰阳性菌感染率见明显增加,于相对定状
种变化可能与 20 世纪 90 年代起第 34 代头孢以及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的应
逐渐频繁有关;但随着近年来对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重视程增加,万古霉素等革兰阳
性菌药物的合并应用增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发生率有发生明显化。值重视的是,
我国耐药性革兰阴性和性菌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引起的感染数量呈增加
包括超广谱 β 酰胺酶(ESBL)性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性率分别达到 50%~
60%和 40%~50%耐药革兰阳性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万古霉素
肠球菌(VRE)。在一血液病中MRSA 的比例超过 90%,甚至达到 100%。然而,我国
要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以进一了解中性粒细胞缺乏
伴发热患者作为特殊疾病人群的临床特。 我国目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常见细菌病
原体分布:常见革兰阴性菌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动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常见革兰阳性菌:凝固酶阴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
MRSA)、肠球菌(包括 VRE)、链球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外,菌在
革兰阴性菌中比例,有研究表明,既往
90 d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患者,在革兰阴性菌中菌感染比例增加。凝固
酶阴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首位。 数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出现发热的患
者,感染部位不明显或以发现,常常也病原学性的培养尽管如此,专家
推荐对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在出现临床表现后尽早应用经验性抗菌药物的治疗,
因为这些患者的感染有可能迅速。在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中应快速启动
述的高患者治疗路径这样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定义
1中性粒细胞缺乏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ANC)<0.5×l0/L,或预计 48 d
ANC<0.5×l0/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 ANC<0.1×l0/L。 2发热口腔温度
定≥38.3℃,或≥38.0℃持续超过 1 h。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免测定直肠温度(和
肠检查),以防止道的生物进黏膜和软组织。要指出的是由于患者
的临床表现差异大,临床断在定患者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性作用。
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要医生甄别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如,对于
状况不的患者,尤其是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发热或低体表现。 、 患者
风险评估
尽管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大数患者平稳度过中性粒细胞缺乏期,
也有数患者会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对于全身状况良好,粒细胞缺乏时
间短暂的患者,临床工作中可能过度治疗的况。因此,应将危分层作为中性粒细
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治疗开始要的工作。 参IDSA 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治疗指
南(2021 ),我们和低患者定义为 1患者:符合以下项标准均被认
为是高患者,该类患者应首选住院接受经验性静脉抗菌药物治疗。 (1)严重中性粒细胞
缺乏(ANC<0.1×l0/L)或预计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7 d。 (2)有以下临床合并症
包括但并不于) 血流动力学不 ②口腔胃肠道黏膜炎,吞咽困难;
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恶呕吐腹泻; 新发的经系统改变精神症状
感染,尤其是道感染 新发的肺部浸润或低血症,或有潜在的
肺部疾病。(3)功能不(定义为转氨>5 倍正常上)或功能不(定义为
酐清率< 30 ml/min)。2患者患者是指中性粒细胞缺乏预计在 7d内消
性合并症,肝肾功能常或损定。 意的是合上述
危标准的患者在临床上患者指南进行治疗。 诊、体检查、实验
检查
由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炎症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或缺如,发热常为严重
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因此,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检查是对患者进行评估时的本工作。
实验检查包括完整血细胞数(CBC)、血肌酐尿氮水肝脏转氨
胆红测定。并应至少3d 进行生物学检查应当重视血培养
推荐至少时行两套培养检查,如果存在中心静脉(CVC),一CVC 的
管腔采集外周静脉采集果无 CVC,应采集部位静脉两套本进行
培养。如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持续发热,可以2d进行 1 次重培养
对于腹泻患者应进行粪便培养,有条件的位应当做艰培养素检测。有尿
染的症状或体征、留置导尿尿异常时行中段尿量培养。如患者有咯痰
本行常规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对于影像检查有病因不明浸润病灶的患
者,推荐支气
9
摘要:

《2021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摘要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免疫低下感染症状体征常不明显死亡率高因此临床医师需了解其风险、诊断及抗菌药使用方法。国外多次更新相关治疗指南因病原菌、可用抗菌药物和医疗经济状况的差异制定中国患者实践指南有重要价值。流行病学:化疗后相当比例实体肿瘤和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且感染相关死亡率高。感染症状不典型部位多样与中性粒细胞缺乏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病原菌谱变迁国内血液病患者感染致病菌曾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后革兰阳性菌感染率上升且趋于稳定但耐药性革兰阴性和阳性菌属感染数量呈增加趋势。定义:明确了中性粒细胞缺乏、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发热标准同时指出临床判断很关键。风险评估:将患者分为高危和低危高危患者应住院接受经验性静脉抗菌药物治疗。检查: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基本工作实验室检查应定期复查微生物学检查重视血培养结果根据情况做其他检查。治疗: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原则是覆盖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原菌高危患者需住院用广谱抗菌药物特定情形下需加入抗革兰阳性菌活性药物;低危患者可接受口服或静脉注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抗

展开>> 收起<<
2021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docx

共5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