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d内使用过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患者,在革兰阴性菌中非发酵菌感染比例增加。凝固
酶阴性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排首位。 绝大多数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出现发热的患
者,感染部位不明显或难以发现,常常也无病原学阳性的培养结果。尽管如此,专家组还
是推荐对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在出现临床表现后尽早应用经验性抗菌药物的治疗,
因为这些患者的感染有可能迅速进展。在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中应快速启动本文中
所述的高危患者治疗路径,这样可以显著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二、 定义
1.中性粒细胞缺乏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l0/L,或预计 48 d后
ANC<0.5×l0/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 ANC<0.1×l0/L。 2.发热:指单次口腔温度测
定≥38.3℃,或≥38.0℃持续超过 1 h。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和直
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围黏膜和软组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患者
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判断在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性作用。即
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需要医生仔细甄别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全
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无发热或低体温表现。 三、 患者
风险评估
尽管经过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均可平稳度过中性粒细胞缺乏期,但
也有少数患者会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而对于全身状况良好,粒细胞缺乏时
间短暂的患者,临床工作中可能存在过度治疗的情况。因此,应将危险分层作为中性粒细
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治疗开始前必要的工作。 参照IDSA 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治疗指
南(2021 版),我们将高危和低危患者定义为: 1.高危患者:符合以下任一项标准均被认
为是高危患者,该类患者应首选住院接受经验性静脉抗菌药物治疗。 (1)严重中性粒细胞
缺乏(ANC<0.1×l0/L)或预计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7 d。 (2)有以下任一种临床合并症
(包括但并不限于): 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②口腔或胃肠道黏膜炎,吞咽困难; ③
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④新发的神经系统改变或精神症状; ⑤血
管内导管感染,尤其是导管隧道感染; ⑥新发的肺部浸润或低氧血症,或有潜在的慢性
肺部疾病。(3)肝功能不全(定义为转氨酶水平>5 倍正常上限)或肾功能不全(定义为肌
酐清除率< 30 ml/min)。2.低危患者:低危患者是指中性粒细胞缺乏预计在 7d内消失,
无活动性合并症,同时肝肾功能正常或损害较轻并且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不符合上述
低危标准的患者在临床上均应按照高危患者指南进行治疗。 四、门诊、体格检查、实验
室检查
由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炎症症状和体征往往不明显或缺如,发热常为严重
潜在感染的唯一征象。因此,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对患者进行评估时的基本工作。
实验室检查应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CBC)、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电解质、肝脏转氨酶和
总胆红素测定等。并应至少每3d 进行复查。 微生物学检查应当重视血培养结果。做血培
养时推荐至少同时行两套培养检查,如果存在中心静脉置管(CVC),一套血标本从CVC 的
管腔采集,另一套从外周静脉采集;如果无 CVC,应采集不同部位静脉的两套血标本进行
培养。如果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发热,可以每间隔2d进行 1 次重复培养。
对于腹泻患者应进行粪便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应当做艰难梭菌培养或毒素检测。有尿路感
染的症状或体征、留置导尿管或尿液分析结果异常时行中段尿定量培养。如果患者有咯痰,
应送检痰标本行常规涂片检查和细菌培养。对于胸部影像学检查有病因不明浸润病灶的患
者,推荐经支气管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