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21版)

2025-08-25
999+
166.5KB
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21 版〕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
随着人们生活程度的进步,饮食构造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
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1 年制定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 ,对标准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
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便秘根底和临床研究程度的进步,
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我们这次对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
相应的修订。
一、便秘的概念[1,2]
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包括
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 。
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 3 次或长期无便意。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
为 6 个月。
二、便秘的病因
正常排便需要胃肠内容物以正常的速度通过消化道各段,及时抵达直肠,
并能刺激直肠肛管,诱发排便反射。排便时盆底肌肉协调活动,完成排便。
以上任何一个环节障碍,均可引起便秘[2,3,4,5,6,7,8,9]。
1.结直肠外因素:
〔1〕胃肠运动控制中枢:长期抑制便意、精神病、抑郁症、神经性厌食、
认知障碍或痴呆;脑出血、占位、外伤 [3]。〔2〕神经传导:自主神经病变
引起的传入、传出神经支配异常。
2.结直肠因素:
〔1〕壁内神经传导:先天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巨直肠。〔2〕肠
神经系统:慢传输型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10]。〔3〕终末效应器:药物:
如可待因、吗啡、抗抑郁剂、抗胆碱能制剂等 [11];部分排便感受器缺如、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垂体功能低下、嗜铬细胞瘤、尿毒症、慢
性肾病等;离子通道拮抗剂、冲动剂[3]。〔4〕肌肉组织:假性肠梗阻、肛
裂、肛管或直肠狭窄、老年、内括约肌失缓慢、盆底痉挛综合征、耻骨直肠
肌肥厚、皮肌炎等[12]。〔5〕间质组织:硬皮病、淀粉样变性、系统性硬
化病等[13]。〔6〕黏膜层:炎性肠病、泻剂结肠、直肠黏膜内脱垂 [6]。
〔7〕直肠形态改变:直肠全层内脱垂、直肠前突。
3.结直肠内因素:
〔1〕黏膜表层:肠炎、伪膜性肠炎[14,15]。〔2〕腔内:膳食纤维摄入
缺乏、环境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结肠崩解的药物[16,17]。
三、便秘的检查方法和评估
1.询问病史:
详细询问有关便秘的病症及病程、饮食和排便习惯、胃肠道病症、伴随
病症以及用药情况;便秘有关病症包括便次、便意、是否困难或不畅、便后
有无排不尽、肛门坠胀及粪便形状;注意询问有无肿瘤的预警病症,如便血 、
黑便、腹痛、贫血、消瘦、发热等。
2.一般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能理解直肠有无粪便滞留及形状,肛管括约肌和耻骨直肠
肌的功能状况,肛管和直肠有无狭窄和占位病变,有无直肠前突和直肠内脱
垂;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检查;血常规、粪
便常规、粪便隐血试验是排除结直肠器质性病变的重要而又简单的检查;必
要时行激素程度和代谢方面检查。
3.特殊检查:
对于长期慢性便秘患者,可以酌情选择以下检查。需要注意的是,针对
有关便秘的特殊检查,应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展各种常规检查如肛门直肠指
诊、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除外结直肠器质性病变后选用。
〔1〕结肠传输试验[2,18,19,20]:
常用不透X线标记物。检查前 3 d 禁服泻剂及其他影响肠功能的药物。
随标准餐顿服不透X线的 20 个标记物,服标记物后6、24、48、72 h各拍摄
腹部 X 线平片 1张,根据结肠内标记物数量计算结肠传输时间和排出率。正
常值为 72 h排除80%的标记物。根据结肠的分布,有助于评估是慢传输型便
秘 〔 slow transit constipation ,STC 〕 或 出 口 梗 阻 型 便 秘 〔 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采用核素法可检测结肠各节段的传输
时间,但因价格昂贵而难以普及。
〔2〕排粪造影:
将一定量的钡剂注入直肠内,模拟正常的生理排便活动,动态观察肛门
直肠的功能和解剖构造的变化[21,22]。主要用于诊断肛门直肠的功能性疾
病,如直肠内脱垂〔直肠黏膜脱垂和直肠内套叠〕、直肠前突、会阴下降、
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盆腔多重造影包括直肠、盆底、膀胱和阴道造影,有
助于诊断盆底疝和直肠内套叠,理解膀胱和子宫的形态变化 [23]。排粪造影
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可靠根据。
〔3〕磁共振排粪造影:
该技术多平面成像、分辨率高、无辐射[24]。可以完好地分析排粪时肛
直肠角、肛管开放、耻骨直肠肌功能、盆底位置以及会阴下降程度等,可准
确定量评价排粪速度和显示排粪过程盆内幕微的形态学改变[25,26]。
〔4〕肛管直肠测压[27,28,29]:
该方法评估肛管和直肠的动力和感觉功能。测定指标包括直肠压力、肛
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门直肠抑制反射,还可以测定直肠感觉功能
和直肠顺应性。有助于评估肛管括约肌压力、直肠有无动力和感觉功能障碍 ;
监测用力排便时肛管括约肌有无不协调收缩;评估有无先天性巨结肠症。
〔5〕盆底肌电图测定:
可以记录肛管括约肌的肌电图波幅和动作电位,可以判断有无肌源性病变;
阴部神经埋伏期测定能显示阴部神经有无损伤[30];以及模拟排便时的肛门
外括约肌矛盾性收缩[31]。
〔6〕球囊逼出试验[32]:
可以反映肛门直肠对球囊的排除才能。 50 ml的球囊排出时间大于 5 分钟者
为阳性。球囊逼出试验作为功能性便秘的初筛检查,简单易行。对于判断直
肠无力有重要意义。
〔7〕结肠压力测定[33]:
将压力传感器放置到结肠内,在相应生理的情况下连续 24~48 h 监测结肠压
力变化,从而确定有无结肠无力。对选择外科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34]。
〔8〕肛门超声内镜检查:
可理解肛门括约肌有无缺损和功能异常。为手术定位提供线索。
四、便秘的诊断
标签: #便秘
摘要:
展开>>
收起<<
便秘外科诊治指南〔2021版〕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随着人们生活程度的进步,饮食构造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加,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便秘的发病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21年制定的"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对标准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便秘根底和临床研究程度的进步,对慢性便秘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我们这次对"便秘外科诊治指南〔草案〕"作相应的修订。一、便秘的概念[1,2]便秘表现为持续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包括排便量少、干结、排便费时和费力、排便不尽感,甚至需要用手法帮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或长期无便意。慢性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