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5-08-25 999+ 31KB 17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专家共识(最全版)
1、概述
    梗阻性黄疸指由胆道内或胆道邻近部位的良、恶性病变阻碍胆汁经
由胆道流入十二指肠,引发胆道内压力增高,胆汁由肝细胞和毛细胆管
逆流入血窦、窦周,使血中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黄疸。恶性梗阻
性黄疸常见病因为胆管癌、胆囊癌及胰腺癌等,原发与转移性肝恶性肿
瘤及转移淋巴结等也是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前
应明确病因,并与可能导致黄疸的癌前病变(如胆管乳头状瘤)及良性
病变(如自身免疫性胆管炎)相鉴别;如难以明确病变性质,建议行经
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途径进
行活检、刷检,或行经皮穿刺活检证实。对无法通过手术治疗的恶性梗
阻性黄疸患者,PTBD 及支架植入术是缓解黄疸的有效手段。此外,降低
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助于恢复肝肾功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延长生存期。部分患者经PTBD后可获得进一步治疗的机会。对于良
性梗阻性黄疸患者,PTBD 除有利于迅速缓解黄疸和感染等症状外,还可
为后续治疗提供通道。
    1937 年,Huard首次报道了经皮经肝胆道造影(PTC)。1956
年,Remolar首次报道了 PTBD。20世纪70年代后,尤其是近
20年来,随着术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细针穿刺技术的普及和金
属胆道支架等介入器械的出现,PTBD 及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梗阻性黄疸的
主要减黄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不同医院、不同医师
选择 PTBD 应证和操作技术等诸多存在较大差异尚缺乏
PTBD 相关操作。因此,中国抗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组织国
内相关领域专家证医学原,通过研讨制定本操作
在为广 PTBD 标准化操作提供鉴。
2、胆道系统解剖
    认识是 PTBD 及支架植入术成功的关键依据
Couinaud 分段方法,通常以肝中静脉分为右两叶共8个
肝段。一段为肝左叶2、段为外段,2段位于后
方,第3段位于前方。因为第3段胆道表浅,穿刺较短
行肝左叶胆道穿刺,常选择第3段胆道目标穿刺第4段为肝
左叶段,以脐裂隙韧带与外段分肝管由肝段的胆
合而成,常较右肝管长,肝门区胆道梗阻,肿瘤常更早累及肝
右叶胆道分支,此选择左叶穿刺引流;肝右叶
分为前后部分,门静脉分为上下两部分,其后和后部分分
别为第6、7段,前和前部分为第5段。第6、7段和第5
段的胆管分别合成肝内胆管,然后再汇合成肝管。
肝管合成肝管,肝管与胆囊管合成为胆管,胆管近
er壶腹部有胰管入,后经乳头部进入十二指肠。
3、诊断
  3.1  临床
    胆道梗阻的主要临床包括黄疸(巩膜黄染)、皮肤瘙
厌食、恶力等,发生胆道感染或脓毒血症有发,由
引起的黄疸还可伴疼痛等症状。一般当 TBil>34.2μmol/L 时,患者
可出现巩膜黄染;尿液中结合胆红素增加时尿液颜色加深。此
外,由于肠道内缺乏胆红素降解产物,可出现陶土便。结性黄疸病
呈波动性,恶性梗阻性黄疸则呈进行性加重。胆管癌在肿瘤发生溃疡
坏死脱落时黄疸可暂时消退
  3.2  实验室检查
    梗阻性黄疸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常尿便血功
能、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及血等。对有明显出血倾向者,如
四项检查出现明显常,应在术前纠正。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
用胆道组织细胞学检查,包括:(1)利用引流出的胆汁行组织细胞学
检查;(2)胆道刷检;(3)胆道镜或经 PTBD 途径行钳夹组织
查;(4)影像学引导经皮穿刺行组织细胞学检查。

标签: #黄疸

摘要:

《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专家共识(最全版)》摘要梗阻性黄疸由胆道内或邻近病变阻碍胆汁流入引发恶性梗阻性黄疸常见于胆管癌、胆囊癌等治疗前需明确病因并与癌前、良性病变鉴别难以明确时建议行ERCP或PTBD活检。对无法手术的恶性患者PTBD及支架植入术是有效减黄手段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部分患者可获进一步治疗机会;对良性患者PTBD可缓解症状、提供后续治疗通道。PTBD及支架植入术成为主要减黄方法之一但国内缺乏相关操作指南本指南旨在为推广标准化操作提供借鉴。正确认识肝脏解剖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胆道梗阻临床表现多样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介入治疗有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术前需完善检查、告知风险、准备器材。术中要注意麻醉、引导、穿刺点选择、穿刺与造影、引流方式、支架植入等细节。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等需及时处理。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金属支架中位通畅时间约612个月优于塑料内涵管。此外一些新的治疗技术也逐步应用于临床。

展开>> 收起<<
梗阻性黄疸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专家共识(最全版).doc

共17页,预览6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 1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