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巡讲【43页】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新进展摘要本指南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引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制定。骨质疏松症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于胸腰椎体、髋部、腕部和肱骨近端等部位通常由低能量或非暴力导致也称脆性骨折。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及其导致的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极为常见且再骨折风险高。骨质疏松性骨折特点为骨量低、质量差、多为粉碎性复位困难。其诊断应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和骨密度检查结果。治疗包括骨折处理与基础措施、药物治疗两个方面基本原则是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骨折各有其诊断和治疗方法。药物干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抑制骨丢失、提高骨量、降低再骨折率。常用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抗骨质疏松药物等。干预原则包括早期增加钙和维生素D用量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和调整抗骨质疏松药物使用。术后再骨折风险评估考虑骨密度、年龄、性别等因素处理包括局部和全身抗骨质疏松治疗。康复与并发症预防措施包括尽早坐起和站起、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以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研究显示双膦酸盐类药物对骨折愈合无显著不利影响且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