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

2025-08-25
999+
140KB
14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
创伤性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是世界性的治疗难
题[1],全球每年因创伤死亡的患者人数达 580 万左右,预测到 2020 年,
这一数字将会超过 800 万[2]。大出血是创伤患者入院后早期死亡的首要
原因,后期主要是严重颅脑损伤、脓毒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大
出血导致的低体温、酸中毒、凝血病被称为死亡三联征,三者相互促进
使病情进行性恶化,导致患者死亡[3]。近年研究显示,液体复苏之前,
约有 1/4~1/3 的患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其病死率是未发生凝血功能障
碍患者的 4~6 倍[4]。创伤患者在创伤后早期、接受医疗干预前即可出现
ATC[5,6]。而 TIC 是在严重创伤或大手术打击下,机体出现以凝血障碍
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症,是一种多元性的凝血障碍疾病[7,8]。ATC 和
TIC 实际上是在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术语,其差别仅在于凝血障碍的程
度不同而已[9,10]。
一、目前急性 ATC 与 TIC 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应在严重创伤患者入院时
就特别关注和警惕,及时预防及时治疗
英国学者 Brohi 等[11]调查统计,在英国皇家伦敦医院收治的 1 088
名创伤患者中有 24.4%患者入院时就已经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
时间(prothrombin time,PT)>18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60 s,凝血 酶时间(thrombin
time,TT)>15 s,最终结果是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的死亡率升高了 4 倍
(46.0% vs 10.9%)。美国学者 MacLeod 等[12]调查发现在美国迈阿密
Ryder 创伤中心的 14 397 例创伤患者中,28%入院时 PT 异常,8%入院
时 APTT 异常,最终结果证明入院时 PT 异常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说明创伤后早期即可发生 ATC。
欧洲严重创伤出血和凝血病处理指南自 2007 年由创伤出血高级处理
特别工作小组发布[13]后,分别在 2010 年[14]、2013 年[15]进行了更新,
并在 2013 年作为欧洲止血运动的内容,2016 年再次进行更新,以提高
创伤救治人员对 ATC 和 TIC 的认识和救治水平。
为了降低 ATC 和 TIC 患者的死亡率,就必须在严重创伤患者入院时就
特别关注和警惕 ATC 和 TIC 的发生及发展,及时预防及时治疗,更应该
针对这一世界性的治疗难题进行基础及临床救治研究。
二、ATC 和 TIC 的发病机制
ATC 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系统及因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6],并且可进一步进展为 TIC。其发生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
相互调控。目前认为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血液稀释、低体温和炎
性反应是 ATC 和 TIC 的 6 个关键启动因素。
(一)组织损伤[17]
组织损伤是 ATC 和 TIC 发生的基础,血管内皮损伤后暴露内皮下的胶
原蛋白Ⅲ和组织因子,通过与 Von Willebrand 因子、血小板以及活化的
FⅦ(Ⅶ因子)结合启动凝血过程。内皮损伤后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增强纤溶功能,同时休克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功能受到抑制,从
而促进了纤溶亢进。
(二)休克
休克是诱发创伤早期 TIC 的关键因素[18]:组织低灌注时,内皮细胞
释放血栓调节蛋白增加,结合凝血并抑制其功能,同时激活蛋白 C 而抑
制Ⅴ、Ⅷ因子的功能,使机体抗凝活性增强[19]。
(三)酸中毒
创伤患者由于组织灌注不足等原因,代谢性酸中毒发生很常见,它可
以抑制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也促进纤维蛋白原的降解。另外,酸中毒
能抑制凝血酶生成,特别是合并有低体温时这种作用明显增强[20]。
(四)血液稀释
出血致凝血因子丢失及消耗可迅速降低体内少量储备的纤维蛋白原和
血小板。同时,液体复苏时大量输血及输液,致使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
稀释[21],凝血因子稀释是外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五)低体温[22,23]
创伤患者由于失血、躯体暴露、环境低温、大量输注没有加温的液体
手术、肌肉产热减少等各种原因而发生低体温。低体温状态下,可通过
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引起凝血障碍[24]。
(六)炎性反应
凝血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如凝血蛋白酶的激活通
过细胞表面跨膜的蛋白酶受体可以诱导炎性反应,而炎性反应的激活反
过来可加剧凝血紊乱、参与内皮细胞损伤[25]。
三、ATC 和 TIC 的早期诊断[26]
(一)ATC 的诊断标准
摘要:
展开>>
收起<<
《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与凝血病诊断和卫生应急处理专家共识》摘要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TC)和创伤性凝血病(TIC)是世界性治疗难题大出血是创伤患者早期死亡首要原因后期则主要死于严重颅脑损伤、脓毒症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近年研究显示液体复苏前部分患者已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且病死率大幅升高。ATC和TIC发病取决于凝血、抗凝、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组织损伤、休克、酸中毒、血液稀释、低体温和炎性反应是其关键启动因素。ATC和TIC诊断依赖实验室标准血栓弹力图仪(TEG)可更早期诊断。卫生应急处理方面应采取新理念、模式、装备、疗法如维生素B6联用丰诺安新疗法。同时要做好早期复苏、防止进一步出血、控制出血、处理凝血功能障碍、预防血栓形成等工作。救治中需遵循一定救治流程并进行质量评估。本共识基于现有理解、指南、证据和文献制定但临床情况复杂具体实践需因病、因地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