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围术期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

2025-08-24
999+
20.5KB
9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心脏外科围术期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
脑损伤是除心功能不全以外导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主
要因素之一。研究显示,心脏外科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
类型手术,非心脏、非神经、非大血管手术脑卒中发生率均低于 1%,而
复杂重症瓣膜置换术后脑卒中发生率为 9.7%,单纯二尖瓣手术者为
8.8%,瓣膜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为 7.4%,单纯主动脉
瓣手术者为 4.8%,单纯 CABG 者为 3.8%。幸存患者致残率超过 50%,
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主动脉粥样硬化、既往脑卒中病史、颈动脉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导致
心脏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高龄则是导致心脏围手术期脑损
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筛查以及围手术期使用脑监测设备有利于早期
发现神经功能障碍,从而给予干预治疗疗,降低脑损伤的发生率,继而
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预后。
1、脑损伤的分型
2004 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将心脏术后的脑神经损伤分为两大类型:Ⅰ
型包括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卒中、昏迷或运动障碍;Ⅱ型包括认知功能
障碍、记忆力减退、癫痫发作或者谵妄。谵妄又分为 3 个亚型,即高活
动型、低活动型和混合型。高活动型谵妄是导致围手术期患者躁动、非
计划性脱管以及使用呼吸机时人机对抗等的主要因素。CABG 术后患者
多见于低活动型谵妄。脑损伤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致残率以及病
死率。脑损伤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抑郁、脑卒中病史、认知功能
障碍、糖尿病、心房颤动(房颤)、体外循环、手术时间过长、低灌注
以及炎症反应等。有研究表明,胆碱能神经递质释放的变化以及皮质醇
分泌的中断也会造成脑功能损伤。
2、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以及处理对策
心脏术后患者出现脑卒中和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缺血,还有
小部分原因为出血(发生率<2%)。脑核磁加权成像可以作为一种有效
的手段来评估术后脑卒中发生的情况。
心脏手术引起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主要有栓塞、缺血、炎症反应和
代谢紊乱。此外,还与心脏 手术时的技术管理问题(例如:深低温停循
环),体外循环本身导致血脑屏障发生障碍,以及已存在的脑血管、房
颤、遗传易感性和遗传性等疾病及病史有有关。
2.1 栓塞
脑血管栓子由空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碎片、脂肪或手术源性的
颗粒物质等组成。空气栓塞大多与体外循环过程中各种插管、操作不当
以及开放的左室等因素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主动脉粥样硬化
的病变程度与脑损伤呈正相关。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以及术中触诊有
助于排查到术前漏诊的主动脉内大的非钙化斑块;主动脉外超声扫描
(EAS)对于排查动脉壁内的斑块较触诊以及 TEE 有更好的优越性,遗
憾的是,目前还没有成为临床的标准检查流程。
既往脑血管疾病史是心脏术后患者出现脑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
因素[31]。老年人容易合并全身性血管性疾病,较年轻人出现脑神经
损伤的概率更高,未经诊断的脑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围手术期脑卒中和
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危险因素[32]。“动脉对动脉”栓塞,即头部及颈部
大动脉以及颅内小动脉的粥样硬化,与围手术期神经功能损伤有密切联
系。因此,术前筛查脑血管疾病对于预防术后脑功能障碍具有重要的指
导意义。同时,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干预治疗,减少心理和精神压
力有助于减轻术后脑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对于那些心理脆弱的患者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脏术后房颤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生率,行左心耳
闭合术对降低心脏术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发生率可能有一定效果。
摘要:
展开>>
收起<<
心脏外科围术期脑保护中国专家共识摘要心脏外科手术中脑损伤是除心功能不全外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心脏外科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手术幸存患者致残率超50。主动脉粥样硬化、既往脑卒中病史、颈动脉疾病、高龄等是常见危险因素。心脏术后脑神经损伤分两大类型型包括致死性或非致死性的卒中、昏迷或运动障碍;型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等。脑损伤常见危险因素众多机制主要有栓塞、缺血、炎症反应和代谢紊乱等。术前筛查脑血管疾病意义重大心理干预治疗对减轻术后脑神经系统并发症有重要作用。术中脑神经功能监测方法多样脑血流监测建议用TCD和rSO2技术;脑功能监测可用EEG、SSEPs、BIS;生化标志物监测可检测S100B蛋白等。ICU脑保护常规处理包括控制体温、镇静、脱水等。目前心脏手术预防性应用神经保护药物尚无一致意见可选择性使用麻醉等药物躁动型患者用药需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