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

2025-08-24
999+
11.66KB
2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一、坚持预防为主
1.科学佩戴口罩。在人员密集的封闭场所、与他人小于 1 米距离接触时佩
戴口罩。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在密闭公共场所工作的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
司乘人员、客运场站服务人员、警察等人员以及就医人员等要佩戴口罩。
2.减少人员聚集。注意保持 1 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
动,减少参加聚集性活动的人员。尽量不前往人员聚集场所尤其是密闭式场所。
3.加强通风消毒。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公共场所、场站码
头、公共交通工具要落实日常清洁、消毒等卫生措施。
4.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
和生活方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
二、落实“四早”措施
5.及时发现。落实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
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并按要求“早报
告”,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6.快速处置。24 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优势,尽快
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做好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追踪管理。落实“早隔
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
接触者实行 14 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7.精准管控。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
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
8.有效救治。指定定点收治医院,落实“早治疗”措施,加强中西医结合
治疗。及时有效全面收治轻症患者,减少向重症转化。坚持“四集中”,对重
症患者实施多学科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患者治愈出院后,
继续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14 天。
三、突出重点环节
9.重点场所防控。按照相关技术指南,在落实防控措施前提下,全面开放
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开放公园、旅
游景点、运动场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室内场馆,以及影剧院、游艺
厅等密闭式娱乐休闲场所,可举办各类必要的会议、会展活动等。
10.重点机构防控。做好养老机构、福利院、监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风
险防范,落实人员进出管理、人员防护、健康监测、消毒等防控措施。养老机
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服务机构的,不得超出医疗许可服务范围对外服
务。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与养老机构毗邻的,应按照医疗机构分区管理要
求开展交叉感染评估,评估有风险的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11.重点人群防控。指导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
等重点人群做好个人防护,并开展心理疏导和关爱帮扶等工作。
12.医疗机构防控。加强院内感染防控,推广分时段预约诊疗,严格落实医
疗机构分区管理要求,及时排查风险并采取处置措施,严格探视和陪护管理,
避免交叉感染。严格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工作流程,强化防控措施。落实医务
人员防护措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和监测。
13.校园防控。实行教职员工和学生健康情况“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做好健康提示、健康管理和教室通风、消毒等工作,落实入学入托晨(午)检、
因病缺课(勤)病因追查和登记等防控措施。
标签: #肺炎
摘要:
展开>>
收起<<
医生建议落实疫情防控需多措并举:一要坚持预防为主科学佩戴口罩减少人员聚集室内常通风公共场所加强消毒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二要落实“四早”措施包括公共场所体温检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落实“早隔离”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落实“早治疗”指定定点医院及时收治患者减少重症转化;三要突出重点环节包括重点场所、机构、人群、医疗机构、校园、社区的防控工作;四要强化支撑保障扩大检测范围对重点人群“应检尽检”依托政务平台推动“健康码”互通互认加强科研与国际合作推进疫苗、药物攻关等;五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责任动态调整风险等级和应急响应级别因地制宜完善预案及时精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