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2025-08-24
999+
28.5KB
16 页
海报
侵权投诉
XX 医院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
第一节 肠内营养
【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
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
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
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
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
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
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
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
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
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
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
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
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
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
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
质含量也可能不同。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
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
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
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 1.5kcal/m1),免
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
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
的病人,提供 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
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
一般为 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
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
不明显。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
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或考虑使用
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
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
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
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
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
蛋白、多肽或氨基酸、单糖、低脂等);
如消化道功能完好,则可选择完整蛋白质、复杂碳水
化合物和较高脂肪的天然食物制成的肠道营养制剂;如结
肠功能障碍,可选择含有高浓度膳食纤维的配方。
6.根据输注途径选择肠内营养配方,直接输入小肠的
营养液应尽可能选用等渗配方。由于胃具有缓冲作用,因
此通过鼻胃管输注的营养液对配方浓度的要求不高(与经小
肠输注的营养液相比)。
7.若病人对某些营养成分有过敏或不能耐受,出现恶
心、呕吐、肠痉挛、腹胀或腹痛等症状,轻者可调整速度
及浓度,重者则可改用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
1.肠内营养输入途径主要取决于病人胃肠道解剖的连
续性、功能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实施的预计时间、有无误
吸可能等因素。常用的途径有口服、鼻胃管、鼻肠管、胃
造口、空肠造口等多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鼻胃管和空
肠造口。
2.口服与管饲的区别在于管饲可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
输注,充分发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口服对胃肠道功
能的要求较高,只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摘要:
展开>>
收起<<
XX医院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第一节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